首页 解决方案 移动开发 小程序开发 网站建设 精品案例 联系我们
APP运营不可不知的33款数据分析工具
2016-08-25
  【文章摘要】我们需要借用分析工具,来跟踪和分析App内的每一个部分,目前市面上有许多数据分析工具可供App开发团队选择。   (上海三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如今的移动应用早已不再是某种结构单一、功能简单的工具了。当我们的移动应用变得越来越庞杂,我们便会需要借用分析工具,来跟踪和分析App内的每一个部分。幸运的是,目前市面上有许多数据分析工具可供App开发团队选择。   app推广     app开发   事实上,这些新一代的数据分析工具,将可以监测发生在App中的每一个细小的事件。如果你曾经想追踪你的用户,知道他们从哪个平台下载了应用、看到你的用户在App内的跳转路径、了解哪个页面在App内最受欢迎,你一定能在以下三十余款分析工具中找到你的菜。                                                                                         一、用户人群细分   1、Upsight (含付费项目)   Upsight是供移动应用开发人员使用的分析工具。其功能包括:用户分组、漏斗分析、留存分析、应用内购买组件和无限的数据存储空间。Upsight支持几乎所有移动平台,包括iOS、安卓、Java Script、Adobe Air等等。   2、Tap stream (免费)   Tap stream的亮点在于对用户生命周期的分析。如果你想知道用户每天都在哪里搜索你App的信息、或者他们在某个渠道上的实际下载频率,Tap stream将成为值得你信赖的信息源。Tap stream支持iOS、Android、Windows和Mac应用程序。   3、Flurry Analytics (免费)   Flurry几乎是移动应用分析的“行业标准”。Flurry帮助你跟踪用户会话,以便您可以看到用户在操作App时遇到了什么困难。你也可以创建自定义人群分组,以求更好地了解App的用户群体。   4、Capptain (含付费项目)   Capptain是一款实时分析工具,它看起来就像是一组数据仪表板。不仅为你跟踪实时发生的用户行为,更可以监测到用户的使用反馈,甚至将用户群体进行实时分组,基于用户的地理位置向他们发送即时消息等等。Capptain适用于iOS、Android,HTML 5,黑莓,Windows等平台。   5、Followapps – App精细化分析平台   6、MobileAppTracking – 用户数据跟踪与预测模型   二、用户行为分析   7、MixPanel(付费)   Mixpanel是一个Web服务,让开发者跟踪用户的使用习惯,并提供实时分析。Mixpanel提供的“人物”功能,可以让你根据用户在应用程序内采取的行为对其发出推送通知。Mixpanel API是一个RESTful API,以JSON格式返回响应。   8、AMPLitude(付费)   一款为您深入挖掘用户滞留,转化和参与状态的分析工具。可以为您获取用户与实时活动状态和无限制的个人用户时间表行为的完整视图。   9、Heap(付费)   Heap为您自动捕获在您的网站或iOS应用每个用户的动作,并让你衡量这一切后的事实。   三、触屏热点分析   10、HeatMa.ps热图 (需付费)   热图是为数不多的App热区追踪工具。热图帮助App开发人员记录所有屏幕触碰、手势(扩大/缩放/滑动)和设备定位。你甚至可以得到详细的用户触屏热点分布图。唯一的遗憾是,热图仅支持iOS App。   11、Heat Data (需付费)   Heat Data是另一个移动应用及网站的热区工具。你可以跟踪你的用户触及屏幕时所发生的所有行为:点击、滑动、伸缩放等等,并获得详细的可视化分析报告。Heat data是跨平台的,你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复制一行JS代码嵌入你的App并使用它。但如果你不想在你的App里嵌入JS,那么你就需要使用另一个工具。   四、应用内购买行为跟踪   12、Appsflyer (含付费项目)   Appsflyer是一款自带分析功能的一体化营销工具。你可以在同一款工具内跟踪应用内购买、软件安装情况和用户使用表现。除了支持主流的iOS、Android和Windows系统外,Appsflyer还支持其它平台与引擎,包括:Unity、Marmalade、Appcelerator等。可谓是真正地实现了全平台支持。   13、Appfigures (含付费项目)   Appfigures可以在追踪事件的同时,监测事件相关的应用内销售情况。Appfigures汇集了来自不同渠道的应用评分、下载量和支付金额,并予以呈现。Appfigures同样适用于iOS、Android和Mac平台。他们也提供API接口,便于你使用和获取任何其它你想要的东西。   14、Swrve – 应用内购买分析平台   五、渠道追踪、广告投放于应用评分   15、Apsalar (含付费项目)   Apsalar是专供大型应用程序商店使用的数据分析。除了基本的用户分析功能以外,Apsalar还拥有强大的广告管理组件。   16、App Annie (含付费项目)   App Annie是很个性的分析工具,它不再分析用户活动,而只跟踪应用的下载量与销量。无论是iTunes、Google Play还是亚马逊商店,你都可以通过App Annie直接了解App的下载量、评级、评论和排名。   17、Askingpoint (含付费项目)   Askingpoint的亮点同样在于对App评分的跟踪。事实上,它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提示让更多地用户来评论你的App。虽然小编并不认为这是提升用户评价的最好途径,但借助这款工具,还是可以帮助开发者更简单地获取并跟踪评论的。   18、Distimo’s AppLink   跨平台的渠道分发与转换率跟踪工具。他们还有自己的App,帮你随时随地监测App运营数据。   19、Trademob – 移动营销分析   20、Adxtracking – App内广告运作、优化与分析工具   六、基本数据统计   21、亚马逊移动分析 (免费)   移动数据分析只是亚马逊庞大生态链中的一个部分,是一款跨平台的基本分析工具。你可以用它跟踪你发布在的iOS、安卓,当然还有亚马逊平台的应用。它拥有你所能想到的所有典型的数据分析功能。同时它还拥有A/B Test的功能,帮助运营者在一个应用上测试不同的运营模式。   22、Roambi (需付费)   Roambi专注于服务大型研发团队。这是个3合1分析工具,它集成了基本数据分析、移动应用的BI报告和程序异常预警等三大功能。Roambi还允许你将数据回传到其Box组件中,生成易于团队成员阅读的数据报告。   23、App celerator(含付费项目)   App celerator的主要业务是手机应用的整合营销组件,但是他们的应用分析工具也足以独当一面。在App celerator工具里,你可以跟踪新用户和自定义事件的会话时长。   24、Countly (含付费项目)   Countly是一个开源的移动应用分析工具。与大多数开源项目不同的一点是,Countly实际上相当漂亮的。通过Countly你能很容易地看到你的App在不同的平台、屏幕大小和设备上的分布情况。   25、Kontagent – 移动应用数据分析组件(上海三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6、Claritics – App BI数据分析   27、Appsee – 可视化移动应用分析   28、Yozio – 移动应用数据动态跟踪   29、AppsFlyer – 移动应用的检测和数据跟踪   30、Telerik – 移动应用分析   七、专注手游分析   31、Honey tracks (含付费项目)   Honey tracks的不同点在于,它专注于游戏的移动应用分析。Honey tracks被配置来帮助游戏工作室跟踪超过90项的指标,包括手游用户的参与度和留存分析。   32、Playtomatic (免费)   Playtomatic也是一款开源App分析工具,但它更专注于手游领域。Playtomatic帮助游戏开发者追踪游戏玩家的在手游内的地理位置和成就,支持多个平台,包括:iOS、Android、JavaScript、HTML 5,Unity 3D引擎等等。   33、Applicasa – 手机游戏管理平台   如你所见,国外目前已经有许多工具可以帮助开发者跟踪和评估App运营数据。开发者和运营者们不妨尝试其中几款,集合其各自的最佳功能。   文/AllenDan   app推广     app开发 推荐文章: APP STORE 关键词搜索热度普降,苹果意在何为? 如何有效且显著的提高APP下载量 想做好APP广告投放,只需做好这两步准备 案例说明:互联网家装APP如何快速占领市场?
说说APP推广渠道中“刷”渠道利弊的那些事
2016-08-22
导读:APP运营中,大多数CP都会有过渠道刷量操作;APP常见的刷单行为有:刷榜、刷排名、刷假用户、刷搜索、水货刷机等方式但是对这几种“刷”渠道并不是很了解,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析一下渠道的各利弊关系:   (上海三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1、刷榜                                                                                    刷榜就是app运营雇佣水军在各大app应用市场刷下载量、好评,提高app在应用市场的整体排名,从而引起用户的注意。现在国内外都有大量提供刷榜服务的公司,它们被称之为“app推广公司”,专职负责各种app的刷榜。   优势:刷榜相较于传统的app推广方式来说,不仅成本低,而且见效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app下载量的激增,打败竞争对手。   劣势:app应用市场的排名算法规则在不断地改变,加上各大应用商店都在打击刷榜行为,刷榜的风险很大,有可能前一个小时在榜单前几位,后一个小时就被降权或下架了。   2、水货刷机   水货刷机是指一些做刷机的给一些HTC、三星等水货手机刷机时,在手机上安装一些广告、游戏、安卓应用等软件,一旦用户点击,他们就可以从推广上那里拿到一定的提成。   优势:有着“不易被用户随意卸载”的特点,且量大、见效快。   劣势:用户质量差、不精准,手机转手后容易被用户删除。   3、刷排名   利用一些app推广公司把app在应用市场的排名或指定关键词的排名提高,这就是app刷排名。刷排名主要是按照排名的高低收费,需要配合一定的广告。   优势:排名上升快,可以迅速提高app下载量。   劣势:排名毕竟是刷出来的,一旦不做广告来为主排名的话,很容易掉下去,而且还有被应用商店喜下架的风险。   4、刷假用户   一些渠道商利用机器人刷假用户量,模仿真实用户进行注册、回访。也有一些渠道商通过发放任务的形式给一些手机用户,让他们完成app下载、安装和注册,但因为这些用户往往在拿了佣金后就会卸载app,与虚假用户没什么区别。   优势:可以提高某个节点上的用户数据,如下载量、安装量、注册量。   缺点:app被卸载的概率过高,实际转化率过低。   5、刷搜索   和我们在搜索引擎搜索东西一样,绝大多数用户是通过搜索相关的关键词进入某个网页的。用户给在app应用市场下载软件也是通过所有相关的关键词,然后找到满意的软件下载的。关键词排名越高的app不仅曝光率提高了,而且下载率也会提高。刷搜索就是把一款app的相关联的关键词排名刷高。   优势:搜索词排名提高,app曝光度提高,转化率提高。   劣势:搜索词排名需要持续维护,且不精准的关键词获得的用户也不精准。   6、刷活动   还有一种就是利用微信公众号或是自媒体刷活动,也就是借助一些活动运营工具多做一些活跃用户的活动。比如微信抽奖、微信大转盘、微信摇一摇、微信刮刮乐、微信积分墙等活动,这些都是一些比较容易吸引app用户的活动。         总结:由于各种“刷”性质的app推广渠道能够给app产品带来立竿见影的推广效果,且“刷”的成本和正常的推广成本相比,较为低廉,所以,很多app运营都开始了他们的“刷”型app推广。          但其实,真正能够靠“刷”进入app应用商店TOP10,且效果能够持久的还是很少的,在刷与不刷这个问题上,app运营还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小编说:要真正意义的增加用户下载,还是要从产品本身出发;以工匠精神做好产品设计、交互、功能等方面完善产品,同时从用户深层需求思考,做出让用户自发口碑宣传的好产品。 推荐文章: 举例说明:APP推广如何精细化运营? 应用宝微下载成为APP下载渠道新贵 “黑白极简风”或将成为APP界面设计新的趋势  (上海三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初创型企业APP该监测哪些数据指标?
2016-08-22
 导读:多数的初创型企业在数据运营过程中,相对应APP的数据分析需要考核哪些因素?在数据监控过程中,需要选取哪些数据指标等问题往往找不到重心!对于初创型企业,哪些数据是需要重点监控的问题,我们通过初创期O2O商家平台产品数据监测问答来解释解释:(上海三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app推广                              app开发        初创期O2O商家平台问答如下:  问:   创业公司的O2O项目,一款集合商家的平台型产品,哪些数据比较重要,必须在第一版本就开始监控分析?哪些数据比较次要,可以放到后期版本再说?虽然有第三方(比如友盟),监控的数据很全,但我不是很清楚轻重缓急,望各位多多指教。   答:   刚好趁着这个案例,总结一下自己在数据分析上的一些心得     数据指标为目标服务   先丢出一个观点:“数据指标为目标服务”   从这个观点可以得到几条推论:   推论一:清楚目标是最关键的一步,如何清楚并设立目标是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推论二:解构目标,即可得到对应的数据指标。   从推论一出发,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找到最高优先级的目标,设立准确的目标。一个产品的目标受什么影响? 产品的生命周期; 产品的类型; 产品的商业模式(推广、盈利等); 面对的用户群体; 公司的目标; 市场竞争环境等等   从问题的描述来看,我们可以得到这个产品的当前特征。 产品的生命周期:初生期-摸索; 产品的类型:O2O电商平台类; 产品的商业模式:推广以线上和线下地推为主;针对商家抽佣为主要的盈利模式; 产品定位与用户群体:假设该产品针对白领提供高端餐饮服务的平台,有toB商家端和toC用户端;为便于分析,假设题主负责的是toc端产品。   再假设以下两点:   1、市场竞争环境:市场竞争激烈,有相同竞品,但还没有出现巨头,但同行已出现领先者;   2、公司的目标:2年内不考虑盈利。   基于以上多种影响因素,可以得到当前最高优先级的目标:快速增长用户,覆盖市场      关键数据指标      围绕这个目标,现在开始通过多种因素解构目标,获得关键数据指标。   1、初生期的产品:   关键点:用户的反馈,满足需求,提升用户满意度   关注数据指标:用户的留存、活跃、反馈、用户画像(忠实用户、流失用户、一般用户)的特点与需求分析;   2、O2O 电商平台类:   关键点:产品类型决定了产品的重点服务对象,O2O电商是线下业务很重的产品。在产品的初期阶段,首先要服务好商家,积累商家资源,商家有单子才愿意持续在上面提供更多服务;然后是C端引流,增加C端用户量   关注数据指标:商家用户的订单量、接单率、客单价、哪些商家订单量最高、哪种类型的商家最受欢迎。   3、产品的定位与用户群体   关键点:从产品的定位上可以知道主要针对的白领用户,提供高端餐饮服务。这决定了产品的架构、设计,全都是针对白领的高端服务,用户类型当中尤其关注白领用户   关注数据指标:白领用户的行为特征:喜欢的商品类型、客单价,不同忠诚度的用户特征。   4、市场竞争环境   关键点:由于市场有存在领头者,已经有借鉴对象,意味着已经有可参考的数据指标借鉴,受此影响试错的成本相对降低。   关注数据指标:借鉴竞争对手的数据标准。(日活,次日留存、客单价、月订单量、覆盖商家数量)等    数据指标服务于产品的目标   没有目标,制定的产品的数据指标不会合理。而这个产品目前最重要的目标是服务好用户,快速增长用户。所以对于用户的数据分析是最重要的。   基于目标、起点、途径的思路,我们再转移视角,看一下常常用来当作数据分析中的案例电商购买流程的漏斗模型,常规电商的用户购买逻辑是这样的:   “ 商品列表浏览 → 商品详情查看 → 确认订单 → 支付 → 结束 ”   假设在产品初期,没多少用户量。我们观测到整个流程当中的关键转化率数据:列表转详情页(80%),详情转订单(70%),订单转支付(20%)。但这个时候,我们的关键目标并不在于购买流程的转化率,而是增加大量商家、有更多的商品可选择,所以我们不会把时间浪费到这上面的页面的转化,因为产品初期用户量很小,还有很多环节需要做事情,但订购流程至少已经跑通了。   假设在产品中期,有一定用户量。我们观测到整个流程当中的关键转化率数据:列表转详情页(80%),详情转订单(70%),订单转支付(20%)。这个时候的关键问题并不在前面阶段的转化率,而是订单转支付的环节转化率偏低,那我们的此时重点目标会先提升订单转支付的转化率。这时候会专门研究订单页的相关数据指标(页面浏览时间、用户操作行为)等等。   再假设处于产品成熟期,我们观测到整个流程当中的关键转化数据:列表转详情页(80%),详情转订单(70%),订单转支付(20%),这些数据经多位前任产品经理调到了较成熟状态。这个时候我们会更详细关注每个阶段的详细数据,不断的做小更改,做测试、优化。这时候某个流程上能提升1%,将给公司带来的巨大效益。(上海三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确立了以上的基础思路后,再来想如何提升数据分析的能力和敏感度。每天第一件事看数据,跟数据打交道,关注异常,才能掌握数据的敏感度。常讲深挖数据,背后是一个人深度思考的能力,我发现这件事说简单也复杂,流程是:遇到异常数据、问为什么、假设、推演、细分数据。至于细分数据,就是围绕不同的维度来观测数据,比如不同忠诚度的用户的分析,比如基于购买流程的维度分析,穷尽各种细粒度的维度可以得到不同的数据结果。     app推广    app开发 推荐文章: 什么才是用户心中的好产品?    app推广    app开发 产品不同阶段,运营节奏如何把握?
APP开发公司 龙境云:用“即时应用”颠覆传统App使用方式
2016-08-20
在Google推出instant App之前,市场对“即时应用”这个词还很陌生,关注度几乎为零。这之后,人们才意识到,免下载安装、即点即用一款App已不再是遥远的畅想,甚至国内已有技术公司可以让这种全新的体验方式触手可及了。 据悉,6月23日,全球唯一一家提供面向互联网即时应用云服务的杭州龙境科技有限公司与ZNDS网所属的智能电视应用商店“当贝市场”达成合作,龙境科技将通过自主研发的即时应用云服务平台——龙境云,为当贝6000多万用户提供无需下载即可试用App的独家体验。技术接入完成后,当贝用户就能够像访问网站一样访问当贝应用商店里的所有App,无需下载即可体验、使用云App。   据龙境科技CEO金涛称,“即时应用”是将所有的App和数据都放在云端存储和运行,借助“应用流”技术将数据传输到终端,而诸如手机、电脑、PAD、机顶盒等此类终端只用于App内容的显示和交互。当用户点击某款App后,数据即刻从云端调取,不必下载就可立即使用,且完全不占用其终端的任何存储空间。 对于应用分发平台来说,“即时应用”在App推广和运营方面无疑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尝试。据易观智库发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全渠道应用分发市场份额监测报告》称,虽然第一季度应用分发市场分发总量达到363.7亿次,较上一季度环比增长2.1%。但应用分发市场也进入低增长期,除了图片、文字、视频之外,各应用分发平台都在寻找更好的分发策略。早已鲸吞电视应用分发市场60%以上市场份额的当贝此次与龙境科技合作,也许就是在寻求一种创新的途径增强用户体验,尽力缩短用户与应用之间的距离。 “龙境云的应用场景还有很多,除了应用分发市场,在线游戏运营平台、游戏媒体、游戏账号交易、互联网互动广告、模拟器市场等,都可以采用即时应用的方法来提供即点即用的用户体验,快速提高用户黏度。”金涛介绍说,目前龙境云已与几家合作伙伴达成试点协议,上线多个项目,其首个即时应用App“马上玩”大小仅为7M却集合了上百款游戏App,目前已完成内测正式推向市场。 云应用成为一种趋势已逐渐成为业界共识,但并不是每个应用开发商都需要具备云化能力。龙境云作为平台的出现可说是暗合趋势,显示其价值所在。金涛告诉记者,龙境云正在和其他厂商一起部署ADN网络,以此来打破带宽对云应用的牵制。随着网络更加成熟、“即时应用”更多被市场接受和认可,云应用也会给出更多的想象空间。
APP外包 金华行APP上线 刷手机乘公交梦想成真
2016-08-20
出门乘公交车,忘了带IC卡和零钱怎么办?记者8月17日从金华市公交集团获悉,金华行APP已正式上线,点点手机就能天生一张电子票,然后用电子票的二维码,瞄准刷卡感到器扫一扫,就能乘公交车了。 刷手机乘公交空想成真 跟着金华聪明都会建设的推进,电子付出的推广应用已是局势所趋。为打造聪明公交,利便市民用手机付出搭车,比年来金华公交举行了多方积极。前几年与金华移动公司互助,将公交IC卡功效植入移动芯片中,实验刷手机付出搭车。今朝许多智能手机一体化设计,后盖无法打开,这一方式受到较大制约。 本年金华公交在部门BRT站台推脱手机微信扫一扫的搭车消费办事,以及IC卡自助充值办事,天天充值量到达400笔阁下,广受搭客接待。同时,金华公交还研发推出了手机指环IC卡,贴在手机反面,既能当支架,又能直接刷卡搭车。 客岁初,为共同公交BRT一号线开通,利便市民查询公交出行的相干攻略、信息,金华公交同步推出了金华行微信公家办事平台。操纵这一平台,金华公交开创了天下第一条互联网流动贸易街。一年后金华行粉丝量凌驾了50万。颠末微信平台的经验和技能积聚,金华行APP近期完成调试,正式上线。 金华行APP堪称是金华行微信平台的进级版,对用户体验和办事功效举行了周全优化和晋升。首页上开发了公交查询、流动贸易街、品牌电商、旅游、综合查询等板块,集出行、旅游、学车、购物、理财等功效于一体,将来致力于打造成金华市民的出行糊口宝典。 比拟微信平台,金华行APP最大的创新亮点,就是新增了刷手机乘公交车的功效。点击首页上的公交查询,然而进入购票板块,就会显示2元的电子票付出界面,用付出宝确认付出,主动天生电子票。需要搭车时,点击电子票,会跳出二维码界面,用二维码瞄准刷卡器扫一扫就OK了。 刷手机乘公交车已完成技能测试,我们在BRT一号耳目民广场和回溪街站台设立了两个别验点,有乐趣的搭客可以去尝尝鲜。金华公交有关卖力人暗示,接下来将加速刷卡机改造和布点,争夺9月份完成对全部BRT站台结构,年底前向城区通例公交线推广,周全实现刷手机乘公交车的便民办事。
安卓APP开发 广安前锋区手机APP织密脱贫攻坚“三张网”
2016-08-20
广安市前锋区积极搭建 “前锋扶贫”手机APP管理系统,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线下”“线上”相融互动全面铺开。通过手机APP,可实时查阅监督帮扶干部工作进展,倒逼驻村帮扶干部履职尽责,真正实现全区帮扶工作“拿在手里、看在眼里、明在心里”。    痕迹管理织就“信息网”。脱贫信息网络留痕:翔实记录区、乡、村、户基本情况,全面展示脱贫攻坚规划、帮扶措施、帮扶成效、精准脱贫成果等信息,实现脱贫成效可查阅、可比对;政策信息网络留痕:开设政策法规宣传专栏,实时发布各级脱贫攻坚政策,确保低保兜底、医疗保障、教育助学等利民惠民政策措施直通扶贫一线;驻村工作网上留痕:实现28名区级领导、94名“第一书记”、188名驻村工作组成员等动态帮扶信息公示公开。    民生通道畅达“知情网”。双向交流接地气:开设民生通道栏目,分类完善区、乡、村三级与贫困群众的交流渠道,广泛听取群众对脱贫攻坚诉求、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项目实施强监督:对各类脱贫攻坚项目的规划实施、质量监管、资金使用等信息及时公开,接受干部群众监督;民生台账压责任:聚焦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等为重点的民生实事,建立健全工作台账,明确区级责任领导、牵头部门、配合部门、完成时限,实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电商模式铺设“致富网”。致富产业引业主:通过手机APP宣传发布贫困村产业信息,引进种养植业主18人,规划发展蔬菜产业2300亩,粮经复合基地1800亩、亦农亦景特色桃园1500亩,标准化柠檬1200亩;线上销售拓渠道:搭建手机APP线上销售渠道,畅通农副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实现贫困户和市场无缝连接;持续增收促双赢:充分利用手机APP信息传播便捷优势,积极引导贫困户、业主采取资源出租、入股分红等方式,实现贫困群众持续增收与业主经营收益“双赢”目的。
Line母公司想把Snow打造成下一个明星产品,它能成功吗?
2016-08-19
一款名为Snow的图片和视频社交软件正在吸引年轻用户的目光。一位90后微信用户告诉腾讯科技,他的朋友圈已经被Snow修饰过的图片所“侵占”。     app推广    app开发 自从去年9月上线以来,凭借可爱或是搞怪的动态表情,Snow很快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再加上多位明星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中的推广,现在它已经积累了4000万次下载量。这一数字还在快速增长中。  (上海三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对于一款产品,尤其是带有社交属性的产品,明星的力量总是不能小觑。这在秒拍、美拍等短视频软件和映客、花椒等视频直播软件中就能看出一二。 比如范冰冰曾在美拍上直播巴黎时装周,一小时涨粉10万;刘涛在电视剧《欢乐颂》发布会结束后通过映客首开直播,引来十多万人围观,据说在直播结束后仍然引来70多万人观看。 5月25日,罗志祥在综艺节目《极限挑战》录制现场和孙红雷用Snow拍了一个“瑟瑟寒风中吹笛子”的搞笑短视频,并发在自己拥有近4700万粉丝的微博上,获得超过17万个赞和15万条评论。随后,一同参与该节目的王迅、黄渤、黄磊等演员的恶搞照片也被发到了微博上。 Snow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有动态捕捉功能,可以实时自动识别人脸并动态叠加效果。用户几乎不太需要做出太多的表演,动态效果本身就已经能让短视频和照片足够有趣了,因此短视频拍摄的生产成本也降低了不少。 据市场研究公司App Annie称,Snow现在是苹果App Store中国站下载量最高的照片/视频类应用之一,截至发稿时其在App Store摄影与录像免费应用下载榜单上排名第5位。该应用的Facebook页面上的点赞数也超过了130万次。 被寄予厚望     app推广    app开发 Snow主要面对的是亚洲用户。它给喜欢拍照的用户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滤镜,你还可以在自拍照上给自己加上猫耳朵、搞怪的表情,甚至和好友试试换脸。 Snow是Naver子公司子公司CampMobile Corporation所运营的一款软件,而Naver是总部设在日本的Line公司的所有者。 说到Naver你可能并不是很了解。这家成立于1996年的公司打造出了目前韩国著名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并在2002年于韩国KOSDAQ上市。经历了多年发展,Naver在线上提供包括社交、资讯及金融、生活、工具、娱乐、文化、通讯、购物、知识百科、词典等10个领域的122项用户服务,其中26个产品有独立的app。这其中就包括前不久刚刚上市的Line。 Line目前的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日本、台湾、泰国和印尼等地,现有注册用户6.75亿,月活用户2.18亿。但在西方市场,Facebook旗下Messenger和WhatsApp占据主导地位,Line的市场份额很低;在中国内地市场中,微信则是最为热门的聊天应用。 上月底,Naver宣布打算将Snow分拆成一个单独的公司,并希望它能够复制Line此前取得的成功。这家公司的CEO Kim Sang-hun表示,未来Snow还会添加更多频道,并通过与媒体公司的共同努力扩大现有规模。 摆脱社交魔咒 尽管Snow被寄予厚望,但它不得不面对关于“山寨Snapchat”的评价。的确,从功能和界面上来看,他和Snapchat都十分相似。 就连Snow的发言人都承认,这款App与Snapchat的确有相似之处,主要用户群也是青少年。但这位发言人同时强调,Snow拥有视频聊天等独特功能。 中国市场中另外一款曾被看做是Snapchat复制品的Faceu也是主打搞笑激萌效果的拍摄软件。由于Snapchat在中国无法直接使用,Faceu和Snow一经推出就收获了大量粉丝。 和Faceu相比,Snow引入了“我的故事”的模块,在此模块上传的照片和视频,朋友可在24小时内观看,Snow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导入社交关系链。 而对于此前已经获得美图秀秀投资的Faceu来说,如果未来做社区可能会和美拍等美图旗下社区属性的产品成为直接竞争对手,因此可能会尝试其他可能性,比如直播、陌生人社交等。相比之下,Snow的关系链导入功能则表现出它更希望做熟人社交。 “之前一直是玩Faceu的,有一次朋友用Snow的恶搞脸拍了张照片到群里,我就开始迷上Snow了。后来又看见罗志祥拍的视频,觉得Snow比Faceu更有趣味更恶搞。社交功能没怎么用到,平时拍了照片视频还是转发到微信上。”一位用户在知乎上做此评论。 可见对于Snow来说,想要彻底打开中国用户的关系链,并没有那么容易。   app推广    app开发
从业三年,但各方面都不资深,我该如何做好职业规划
2016-08-19
大学毕业三年,真的是没有什么职业规划,现在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上海三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1.大学刚毕业,去了一家装修行业的互联网公司,待了一年半,做的是推广,论坛、QQ群、短信、邮件等免费的渠道都做了一遍,但是更深层次的SEM、SEO并没有机会接触。在这家公司,培养了我的互联网思维,但遗憾的是,几乎天天加班到21点,没时间去看书学习。 2.第二家公司,是淘宝平台下的某个类目的第一,待了一年,做的是新媒体运营,公众号的选题策划、内容撰写、粉丝互动都有做,主做内容的编写,当时进入这家公司,是凭借我的互联网思维,去分析了这个公众号才进去的。在这家公司,我了解了电商行业,也让我对运营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因为后期岗位调动,主管让我去对接入驻平台渠道(如考拉海购、拼多多),我不喜欢于是离开,虽然主管很想留我,而且觉得我很适合做运营。 3.第三家公司,也就是我现在的这家公司,做的是新媒体代运营,才半年,对接客户撰写运营方案,外加培养新人,算是管理。但是因为项目不多,每天工作很空,而且每个项目(各个行业都有)都没有办法完全深入去了解行业情况,策划虽有但不够深,离用户和产品太远,而且做的并不好(有些客户简直神话了新媒体运营,以为只要做了就能有超多粉丝,而他们自己的定位都没弄明白),于是我开始纠结自己的职业发展。也因为空,我在看运营、产品等专业方面的书,我觉得新媒体运营是产品运营的一小部分,所以我又开始想往产品运营走。 做过推广却不会SEO,做过运营也不资深,现在又开始接触策划,而且我还想去做产品。我突然很害怕自己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不专业的状态。不知道韩叔您有什么样的建议?热切渴望得到您的回复! 以下是我的回答:    app推广    app开发 我觉得你的优势: 1.毕业后就进入互联网行业,比起我这样半路出家的人来说,效率更高。不管之前做的什么,至少也是三年的互联网运营从业经验。 2.三年后开始带新人,比较早的接触团队管理工作,丰富了自己的能力模型。 这两点至少保证你的职业发展在正常的轨道和发展速度里,确实有一些明显的问题,但至少你及时意识到的。 我觉得你的问题: 1.你一直从事的是互联网运营中相对外围的工作 产品是互联网行业的核心,所以运营工作是围绕着产品本身来做的,title一般叫「产品运营」,再分为用户运营、内容运营、活动运营。这些以产品为载体的运营工作,是相对核心的,就像你说的是「离用户和产品」很近的。 你所从事的新媒体运营,属于借助第三方平台的能量,去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运营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目的是推广自己的「淘品牌」,带动GMV;或者是作为营销工具,去推广甲方的项目。这些属于互联网运营的外围工作,可以尝试去做,但不建议做这么长时间。 2.你效力过的这三家公司,并非是纯粹的互联网公司    app推广    app开发 第一个装修行业的互联网公司,核心是装修,而互联网只是线上推广的渠道。所以你的工作内容就是利用论坛、群、短信、邮件这样的渠道,去发布EDM或软文,目的是推广自己公司的装修业务。如果这件事是十年前在做,我认为是没问题的,属于主流的运营手段。但在现在,这些方式早就落伍了,被淘汰很多年了,去做的意义不大,效果也不会好。 第三个公司和第一个公司类似,不同的是不是为自己做,而是收费为甲方做。在这类公司做事,目标不是追求产品收益,而是为了让客户满意。矛盾的是,客户肯定是外行,否则也不会出钱让你做。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你所在的代运营公司敷衍了事,自己也没机会和没氛围去钻研一个行业,去打磨一个产品。 第二个属于电商公司,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只是你所从事的不是核心业务,所以价值也不够大。 当然,现在是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紧密融合的时代,也就是O2O的时代,早已没有纯互联网公司的概念。只是未来O2O的巨头,将会由互联网公司转型而来。所以,现在加入一家有互联网基因的公司是更好的选择。 3.从三家公司的跳槽路径来看,绕了一点弯  app推广    app开发 第一家公司算是入门,这个起点或高或低都没问题,毕竟后面成长的机会还有很多。第二家电商公司,我觉得算是步入正规,毕竟这是某品类第一的公司,对于个人职业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也是很好的跳板。 但到第三家公司,就有点又跳回第一家的感觉,甚至还不如。或许title和薪水要更好,但我不认为新媒体代运营的业务是目前比较好的选择。还好,才半年你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去调整还来得及。 解决办法: 跳到一家O2O公司,行业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认为市场前景更好的。不用担心自己之前的经历相关性不强,要知道很多公司想找到合适的人才也并非那么容易,所以很多公司也会看人才的潜力。也就是说,虽然之前没有特别对口的经验,但预估之后通过培养,就能达到公司的要求。可以多试着去聊,机会还是挺多的。
月薪3000与3万的新媒体运营只差这三点!
2016-08-18
新媒体运营是件看起来很光鲜,但事实上很苦逼的事。平时的工作也比较杂,定主题、写稿、作图、排版等等。 据说一个好的新媒体人要懂以下这么些。                                                                                          当然了,这只是网上的一个段子,但也反映新媒体从业者工作内容杂,对从业者自身素质要求高的行业特性。 即使你现在只是个互联网搬运工,但只要掌握以下新媒体运营必备的3大技能,再加上不断的打怪升级,升职加薪也是早晚的事。 01、内容策划 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离不开内容。通常一篇10W+的文章,内容是前面的1,运营是跟在后面的0。所以生产内容是新媒体从业者必备分基础能力。 就拿运营公号来说,只有高质、持续、稳定的内容输出,才是运营的根本。所以你必须先具备生产内容的能力啊,不管是原创还是加工、转载。 有了内容就有了前面的1,接下来就是对内容的把控和包装,也就是运营。把控是对整个公号的定位,对用户的理解,基于此去判断内容生产的方向和质量。而包装则包括对标题、排版等进行修饰。事实上不断有人冒出来教大家如何做标题党,如何写出10W+的文章。 要是你像Sunny一样,运营一个个人的公号,光是内容产出就会占据大部分的时间。你就会慢慢地发现稳定的内容产出只是在维系现有的用户群体,而想做出一点点小的成绩,就必须另辟蹊径。 策划一场活动会有很不错的效果。之前某公号一直在做转发分享领取干货的活动,究其本质还是有诱导分享的嫌疑。 Sunny之前做过一次不用转发分享就可以领取干货的活动,24小时内涨粉接近200,而且留存率极高 。 更加意外的是,事实上还是有很多同学主动分享,毕竟将有价值的内容分享到朋友圈,这样别人才会在你这里获得更多的价值。就像Sunny常说的分享是一种价值。 当然还有很多的活动形式这里就不过多的赘述。因为活动运营也是一个很大的独立版块,可以单独拿出来说到说到。 02、渠道拓展 渠道,是运营的个小进阶,越到最后越拼这个。 除了策划活动可以带来涨粉的快感外,再数就要数渠道了。 我对渠道的了解分为两种,一种是站内渠道,比如公号间的互推。互推的话要么是资源置换,等量互推,要么直接了当,大家商量一个都可以接受的价格。这样说可能有点太直白了,但这也是现实。 第二种是不同平台的渠道,比如微信、豆瓣、微博、今日头条等等。尽可能大的增大曝光率,网上也有这样的说法,不过经过我亲身验证,这样的说法极其不负责任。 首先你要选择合适自己平台发展的站外渠道。就像不可去知乎去高谈阔论绿宝宝的事件,也不可能去豆瓣去写VR的技术贴。还是要分析自己内容的主要受众,选择合适的平台进行推广。 其次,不要推广的太硬。就像谈恋爱一样,你不会直接上去就说妹纸咱们生猴子吧,这叫纯粹的性骚扰,妹要慢慢的撩。推广也是一样,你要通过高质量的回答或是分享一些资源,先融入圈子,再去做推广,必定事半功倍。 03、数据分析 数据的价值在于数据分析对运营行为的有效指导。 一次完整的数据分析这至少包含4步:a.收集数据;b.分析数据,得出可行性结论;c.通过结论调整运营手段;d.效果小结。推荐大家看《菜鸟也懂数据分析》这种实操性强的书,这本书有小黄书和小蓝书上下两册。 数据分析不仅对运营策略有指导作用,还对你了解用户需求有很大帮助。 你可以在微信后台搜集、整理用户经常问到的问题,根据问题查漏补缺,修改运营方案。 除了产品数据,竞品分析也比较重要。 别光顾着分析分析,你还可以和竞品的公众号多互动互动,看看他们是怎么对待用户,怎么和用户保持联络的。有做的好的地方,适时学起来。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新媒体从业者必备的三大技能:内容策划、渠道拓展、数据分析。 由于行业职业薪资标准原因,虽然不敢保证做到这些你就会月薪30000,但可以对你所从事的职业有更加具体的了解,不会在如此光明的行业里抱怨没前途。 那么问题就来了,很多同学问,做新媒体运营有钱途吗? 稍微留意就会发现不断有内容创业者获得投资,就像罗胖、八卦会长、餐饮老板内参......也有专门投资新媒体的基金陆续成立。 公号对原创功能的保护也意味着野蛮复制的时代已经结束,就对新媒体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运营者说】流量红利消失,中小APP推广该何去何从?
2016-08-18
导读:进入2016年,微信公众号打开率下降,粉丝获取难度高;根据数据显示,APP应用市场新增突破300万而且不断增长;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纷纷拥抱互联网+;然而,流量获取成本越来越高,流量红利已逐步消失;现小编,针对流量红利消失,中小APP推广又该何去何从?  (上海三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进行简单阐述: 首先针对流量红利消失,我们一起一探其真相:     流量红利消失的根本在于,移动互联网增速放缓,手机用户增长基本到头,剩下的四线及农村用户,有手机,但并不产生什么流量,因为他们只是接电话,发微信,很多人连零钱取现都不会,这种注意力商业价值不大;用户的注意力增长也基本到头,2015年底人均手机上网时长2.3小时,毕竟手机不能像电脑一样办公,还得吃饭睡觉,这个时长已经占据了用户的大部分休闲时间,增长的空间可以说很小。   总的来说,流量依然在增长,只是速度在放缓。但竞争的增速却在加速,所以流量越来越稀缺,也越来越贵。   进入到2016,微信公众号打开率下降,获取粉丝难。原因在于原有的用户已经关注了足够的公众号,而新增的公众号越来越多,转移用户注意力必然十分困难;而随着用户关注的公众号越来越多,用户信息过载了,必然只会打开少数几个喜欢的公众号,或是只打开文章标题吸引人的公众号,但整个公众号的体系,流量却是增长的,只是速度放缓,而竞争加速了,毕竟用户在微信的停留时长还在增长,截止到2016年7月,易观智库公布的数据显示,微信日活高达6.8亿,人均日停留时长达90分钟,超过了用户日均停留手机时长的一半以上。   大品牌正在决定流量的市场价格   进入2016,流量变得越来越贵:     ·流量红利消失   ·新的APP越来越多   ·媒体方不断涨价   ·传统品牌加速触网,开发APP   ·大品牌强势买量     与此同时,流量转化也越来越差:     ·用户注意力碎片化,渠道信任度下降   ·用户对广告辨识度高,越来越反感   ·用户从早期信息匮乏,被动接受,转变为信息过载,主动生产     可以说,这几年App推广的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早期的几毛钱获取一个用户到现在成百上千,流量价格变得高不可及。   我们都知道,千分之3是互联网流量的一个关键数字,获取一个用户,大约需要333次点击,如点击单价为1元,则获取一个用户成本为333元。千分之三并不是一个通用的数字,但它反应了一个基本道理,纯粹的购买流量,成本不会低到哪去,从点击到注册,从注册到购买,不管是门槛多么低的产品,获取一个用户,你都需要投入100~300元甚至更多。     随着传统品牌的触网加速,互联网巨头的形成,他们正在决定流量的市场价格。     由于传统品牌和互联网品牌已经积累了口碑和知名度,拥有比中小APP更高的转化率,其CAC较低;同时有更成熟的商业变现能力,其ARPU值更高。     我们知道,CAC和ARPU值的高低是相对的,即在同行的水平高低如何。比如淘宝获取一个用户的成本是300,而京东是400,那么淘宝的CAC更低。对于大品牌之间的流量竞争,除了通过品牌塑造,自建入口外,还会通过控股大流量APP来确保流量的安全,比如阿里收购UC,优土,控股微博。但大品牌和小品牌的流量竞争,完全是依靠市场竞价来完成,比如某个服饰电商和唯品会竞争时,流量会朝唯品会倾斜。     以信息流为例,若CPC为1元,转化率为千分之二,CAC为500。而大品牌的转化率高于千分之二,假设为千分之2.5,则大品牌CPC可以承受1.25元的价格。这时候流量就会像大品牌倾斜。     另一方面,同样一个优质的付费用户,中小电商的ARPU值可能只有500元,而唯品会可能是1000元,大品牌的流量变现能力更强,也使得的大品牌具有更强的流量购买能力。     事实上,无论是长尾的CPC资源还是优质的CPM资源,大品牌的高转化和成熟的流量变现能力,都使得大品牌正在决定流量的市场价格。当大品牌的CAC=ARPU值时,流量价格达到临界点;对于中小APP而言,这个价格早已超过其流量推广的临界点。   当流量红利消失,传统品牌触网加速,互联网寡头形成,大品牌主导了流量的市场价格,当他们将流量价格拉到一个高位时,对于所有的中小企业而言,单纯购买流量做推广的时代已经过去。     流量只能带来曝光,转化才是王道     早期做APP推广,申请一次首发就能带来上千个激活,做ASO效果也是极好。随着应用商店逐步商业化,按下载付费的价格越来越贵,从几毛钱到几块,而且注册和留存率很低。原因很简单,用户手机里早已下满了各种APP,如同现在的微信公众号打开率很低一样,严重过载。     流量只能带来曝光,转化才是王道。既然流量的价格越来越贵,转化越来越差,对于中小APP来说,就需要找到价格更低的流量,转化率更好的打法。     从根本上讲,如果不是高转化,一对一的流量推广打法不适合中小APP,只有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分享,实现一对多的流量增长,在转化不高的情况下,CAC也能低于ARPU值。或者增加有利于转化的打法,从而在流量价格较高的情况下,也能实现CAC低于ARPU值。     借微信   既然用户在手机的注意力一半在微信,那么微信就是最好的连接阵地   ·微信公众号:FOLLOW用户到公众号,潜移默化   ·朋友圈:将粉丝导入个人微信号,借助朋友圈的高抵达和高转化   ·微信群:关系沉淀,借二维码实现朋友圈裂变分享   ·微信大号:找优质IP,玩创意活动   ·推H5:用易企秀做投票,搜集销售线索;或开发H5小游戏     借促销   (上海三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大品牌可以硬推,小APP只能强化销售促销,促进转化   ·大转盘:下载注册,邀请好友,分享朋友圈,均获取一次抽奖机会   ·其他玩法:红包、体验券、实物奖品、返现、打折     借影响力   人人都是媒介,善用KOL和种子用户   ·赞助KOL:赞助KOL尊贵礼包,比如10万打车券,获得口碑推荐   ·合伙人:给用户殊荣,让用户自发推   ·大IP:和一二线互联网公司合作,帮其实现某个KPI,从而借势   ·研讨会:组织行业会议,提高公信力   ·背书:XX投资     正如很多人说,开发APP还不如只做微信公众号一样,微信已经成为最好的传播渠道,因为用户的注意力主要在微信。而社交的关系,无疑在转化率是更进一步,加上微信支付的便捷,所以做好微信推广应该是中小APP最重要的一环。其他的,在淡化单纯的广告时,要加强体验和事件营销,媒体和公关传播,最大化借势KOL和种子用户。     我相信,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对大多数中小APP而言,社交渠道将会是最好的推广阵地。在流量红利消失之后,对于无法承受流量之贵的中小企业,应该放弃原有流量思维,将滩头阵地从传统的SEM,SEO,DSP,ASO等转移到社交平台上来,建立从内容创作,流量分发,粉丝沉淀,活动管理,数据分析的整套社会化营销体系,从而逐步摆脱流量的困局。     小编说:从更根本上来说,产品才是流量增长的源头。只有在不断优化产品设计,在用户获取转化路径最优化的同时,做好用户价值管理,实现用户活跃和口碑增长,才能逐步摆脱用户流失后重新购买流量,以及无法形成自增长的后继乏力。  (上海三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什么才是用户心中的好产品?
2016-08-18
导读:用户用某一个产品,从来不会去探讨这个产品的技术核心有多么的牛逼。他们关注的,永远只有两个点:好用不?对我有用不? 那么,对于用户而言,什么的产品才是他们心中的好产品呢?  (上海三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  免费,对我们具有最大吸引力 大概在十多年前,统治电脑杀毒软件市场的是瑞星和金山两家企业,他们当时的营业模式是售卖自己开发的杀毒软件。中国那时候购买饱和力最多只有一千万人。也就是说,当时电脑杀毒软件市场最多只有十亿人民币的销售额。唯一可以持续下去的经营模式是每年将软件升级重新售卖。 360杀毒软件就在那个时候横空出世。单从技术层面来说,360绝对是毫无亮点。和当时的老牌杀毒公司相比更是被甩了几条街。但是360第一次推出了免费下载模式。这为它三个月的时候积累了上亿的用户。 要知道,在互联网世界。积累用户才代表着一个产品的成功。尽管前期不盈利,但在积累了巨大基数的用户量后,360又推出了具有巨大利润空间的360浏览器。这个时候的它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用户,再推出新的产品的时候连基本的宣传都省了很多。 免费并不是永远免费,这是拉拢用户的一种方法罢了。 亚马逊公司也用过相似的思路。平板电脑在世界上销路一直是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它的功能和智能手机太相像。但是论起方面,不如智能手机;论起体验感,不如笔记本或者台式好。而且价格昂贵。 亚马逊它推出的平板却是价格平民化。无疑,这是一门亏本的生意。但是亚马逊并不图谋平板销售的小利益。以平板电脑或者kindle为平台,构建出专属于亚马逊的世界。你无法否认,这两年利用kindle读书的人已经成指数增长。而且,还会发展下去。 二  我们只喜欢简单,有用的东西 无法否认,顶级的架构员和开发师都有着智力和技术上的优越感。他们在开发一款产品时,首先想的,绝对不会是好不好用。他们会发挥自己的智力,开发出愈加牛逼的产品。 所以很多产品经理会抱怨,我们的技术和人才都一流,为什么无法吸引用户。其实他们都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百分九十九的人对电脑开发的核心技术都是“小白”,对他们来说,方便,易懂才是最为关键的。 在腾讯qq统治中国的通讯市场之前,已经拥有了技术远超腾讯的微软msn了。但是大家都选择了腾讯,原因其实有两个: 1  用户选择的只是更为简便,省钱的聊天工具。msn什么业务都兼顾,在那个流量刚刚盛行的时代,只会让用户决定麻烦和繁琐。然后qq出现了,那个时候连空间都没建构完全的qq立马占据了市场。因为前期的用户对通讯工具的要求很简单,聊天方便。 2  以前发送图片要利用彩信的方式,记得价格好像是两元一条。但是qq发送一张图片所花费的流量折算成人民币是微乎其微的。 我觉得这两个原因是腾讯成为中国最牛逼的通讯软件很重要的原因。 接下来要说的例子,依旧和腾讯有关。 qq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三亿的用户。但是你有没有发现,qq的用户呈现出年轻化。要知道,通讯绝对是老少都需要的事情。但qq似乎只打开了35岁以下的市场。而掌控中国真正资金的,却是35岁以上的人。 所以,腾讯最牛逼的产品是微信。 现在分析下为什么微信会立马帮助腾讯打开所有年龄阶段的用户,原因一样:更简单,更省钱。 qq和微信最大的区别是:注册! 是的!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前,注册一个qq是要在电脑上的,过程不麻烦。但在那个时代,对于年龄较大的人来说,他们是不会有心思去申请账号,取网名,设置密保等等繁杂的步骤。微信直接省略了这些步骤,不用申请,你的手机号直接完成注册。不用输入账号,你可以扫码,添加好友手机号等方式直接加好友。 而且微信率先将语音对话引领成交流潮流。这直接玩死了传统的交流方式。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微信不是腾讯开发的,现在的腾讯? 所以,用户很少在意你产品的技术核心。他们在乎的,只是在使用过程中的体验。 三  我们只会嫌你的产品垃圾,不会觉得我们笨 用户在使用一个产品的时候,他们求的是方便,简单。当用户因为操纵失误而造成运行故障的时候,他们是绝对不会把责任归咎到自己的头上的,只会觉得这个产品好垃圾。 举这么一个例子吧! 以前的杀毒软件,如果要成功构建是需要建立一个病毒库的。那样的话所形成的文件容量是相当大的。某个大公司当时为了不引起普通用户的在意,把该文件夹存放于并不常见的d盘里面。但是你知道的,这是一个内存巨大的文件。用户一旦发现这种不知名的巨大文件都会想着只会影响运行从而删除。然后只会他们就会发现该软件已经无法打开。 这并不是做产品的人的错。只是大部分用户都是小白。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两者的关联,只会骂产品垃圾。 所以,你得无条件接受用户的骂。因为这是让你进步最好的方式。 因为用户的吐槽,现在的杀毒软件内存都不大。他们怎么解决存放病毒库的问题呢?答案是“云计算”。 如果能够在电脑上构建一个“指纹”,那么当软件运行的时候,向“云端”病毒库发送链接,从而实现提取和远程杀毒的功能。 所以你看,有时候用户是不理性的,不讲道理的,但是你只能沉下心来,顺应用户无理的要求,慢慢研发出用户需求的产品。 四  朋友是营销最大的助推力 在电商时代到来之前,商品对于顾客来说是不透明的。我在东街口打八折买了个东西,结果在西街口遇到一个大叔跟我说他这个东西只要七折。 但在互联网全面覆盖的年代,这一切都不再是问题了。一件产品的售卖,可以轻而易举在网上或者朋友那边得到评价。就像你逛淘宝,如果你看到一个商品的差评很多,你几乎不会去考虑的。 所以口碑在这个时代显得尤为重要。这也直接导致了刷单行业的兴起。微信,阿里旺旺的出现,可以让朋友之间的分享再顷刻之间完成。  (上海三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盘点不同类型的运营常犯的错误!值得一看!
2016-08-18
导读:产品运营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容易陷入“自嗨”状态;无论是运营老人还是运营新手,那么有哪些日常中常犯的错误呢?值得我们认真去思考和反思:如何做才能规避这些常见的错误呢?现小编为大家盘点常见的那些错误:(上海三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基础运营 1. 起个破名一桌子人想一下午 2. 上贴吧/豆瓣/QQ空间/朋友圈发推广贴 3. 不主动找事做,全靠上司分配,能懒则懒 4. 长期从事低水平重复性劳动并为此满足 4. 缺乏好奇心 5. Office、PS、Axure、MindManager、Markdown、Visio、SPSS 没一个能熟练使用 (二)活动运营/策划 6. 不看产品战略出文案 7. 为了做活动而做活动 8. 活动策划只写个 Word 9. 以为用户傻 10. 写完活动逻辑自己不测试 11. 不考虑逆向/跳出后的返回逻辑 12. 地推活动现场不放 WiFi 让用户下载/注册/扫码 13. 不预估活动成本、转化率及 ROI 14. 活动后不维护新用户 15. 自 High 型宣传内容 (三)市场运营/渠道/MKT 16. 不顾用户属性做 Branding 17. 拍脑袋制定 KPI 18. 按曝光量计算渠道效果 19. 相信乙方的 PPT 20. 投放前不看渠道数据 21. 随便换量 22. 随便换友链 23. 投放开始前不绑好渠道统计代码. 24. 盲目相信数据 25. 盲目相信自己 26. 盲目相信渠道 27. 为统计工具掉包率买单 (四)新媒体运营/社区运营 28. 不做标题党 29. 大量买粉 30. 相信内容大于渠道 31. 不对内容进行规划 32. 随机时间输出内容 33. 不理用户 34. 错别字 35. 五颜六色的排版 36. 不依据社区金字塔维护用户 37. 给用户当爹当妈操碎了心,花费大量精力解决用户个人问题 38. 用户意见不反馈 39. 下班/放假就完全撒手不管 (五)产品运营 40. Web 端重要功能入口隐藏得像彩蛋 41. Web 端不必要的跳转 42. App 不埋点 43. iOS 上线预期不考虑审核不通过 44. 在三级及更小的市场上浪费时间 45. App 起名前不在市场确认是否有重名 46. 运营提需求不看产品迭代周期 47. 跟产品经理撕逼 48. 过分重视用户调查 49. 以小范围样本代替整体需求 50. 用最便宜的外包 51. 做 Web 框架的 App 52. 签到/抽奖/大礼包,任务/日常/瞎推送,不是游戏别乱用   (上海三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53. 登录/登陆,稍候/稍后 54. 妄图用一款 App 捆绑用户的 24 小时 55. 在基本功能跑不全的时候过分追求产品细节 56. 把「工匠精神」当成没效率的挡箭牌 57. 新手引导不能关闭 58. 不做移动端适配 59. 跟设计说「大气一点,简单做一个就行」 60. 跟开发说「这来个按钮,这做个功能,快点做明天就要上了」 (六)其他 61. 开发票前不问财务开票类型 62. 签合同前不过法务流程 63. 抄袭,抄袭前不询问,抄袭后不承认 64. 做事前不考虑后果 65. 做事后不反思前情 66. 拖沓/推诿/阳奉阴违 67. 在没钱、没资源、没人脉、没口碑的情况下强行推广 68. 在坏结果出来之后抱怨决策不对,如果你坚定地认为你做的事情不对,那就别做 69. 过度设计,过度策划,过度乐观 (七)Most Important 70. 情商/智商太低   (上海三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深挖用户调研需要避免这4个坑
2016-08-17
导读:无论是运营,还是产品,开展工作都离不开前期的调研,而最常用的调研方式就是问卷调查,它能够为后续工作提供有效依据,是我们了解用户行为特征、评价反馈的重要渠道。   但是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因为许多同学对问卷调查的步骤概念比较模糊,在问卷设计中不能严格遵循设计程序,致使问卷出现许多问题,问卷的信度和效度也因此得不到保证。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做好问卷调研呢?其实,只要绕开这几个坑,差不多就能水到渠成了。                                                                                        1、工具坑——如何筛选   在这里普及一下,说到设计问卷的工具,可能一些同学的第一反应是在百度搜索关键字“问卷 工具”,然而我们常用到的问卷调研工具其实是表单,广义上的表单就是收集数据的工具,我们常见的调查问卷、报名申请表、订单等都是表单。现在免费的在线表单工具很多,但在选择之前你必须要清楚制作这张问卷需要用到哪些功能。   例如——   是否可以插入图片:关系到品牌宣传与推广   是否可以兼容多设备(电脑、手机、iPad等):关系到问卷发放渠道和用户的填写体验   填写结果是否能生成数据图表:关系到你的后续数据分析工作   是否支持打印:关系到工作的延展性   ……   对此,我们可根据问卷的不同属性选择一两个常用工具即可,以下是我常用到的两个在线表单工具:   ①金数据:金数据是一款主打轻量易用和移动化的通用型表单工具,其主要面向个人、小电商和中小企业。如问卷需要用到高级功能:自定义题转跳规则、触发显示题目、表单协作……那么金数据基本上能够满足所有需求了。   ②番茄表单:番茄表单目前还比较小众,是国内新晋的在线表单工具,最大的特色是简化了表单设计流程,用户界面清新简洁,基本功能齐备,简单易上手,如果想快速地设计一个简单美观的调研问卷,番茄表单是不二选择。   2、设计坑——思路模糊   问卷的设计是整个调研的重中之重,不要因为调研而调研,设计之前,我们先要明确这次调研的目的和分析思路,从而确定问卷的内容。   ①框架: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5W2H分析法来建立问卷的大体框架,5W2H即从何因(Why)、何事(What)、何人(Who)、何时(When)、何地(Where)、怎么做(How)、多少(How much)这七个方面进行提问,从回答中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这个方法简单方便,易于使用和理解,有助于弥补考虑问题的疏漏。以设计社交网站满意度问卷为例,我们用5W2H分析法可以列出这样的问卷框架(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此处只是抛砖引玉,暂举一例);   ②引导:问卷开篇可以简介一下本次调研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措辞要谦逊诚恳,让用户客观真实的完成问卷;   ③表述:在问卷中,我们会习惯性地用到专业词汇,但用户理解起来很困难,举个例子,我们想了解用户对家居办公的看法,很多用户根本不理解什么是家居办公,这里把“家居办公”的表述改为“自由职业者”,用户就容易理解得多,所以表述时应该尽量做到通俗易懂,避免多义和歧义,少用或不用专业词汇,这样才能保证收集信息的准确性;   ④数量:问卷的题目数量应该控制在用户的容忍范围内,太短不能全面的反应问题,太长用户可能中途弃答,容易产生无效卷,因此,问卷的题目数最好控制在15题之内;   ⑤顺序:问题的顺序分布是有迹可循的,确定问题顺序总的原则是:   从熟悉到生疏、从易到难、先行为再态度、先选择题再开放题   具体到确定一份问卷的问题顺序,首先要注意将过滤问题安排在最前面,例如我们的调查对象是使用过XX社交网站的用户,那么问卷的第一个问题就可以设置为“您使用过XX社交网站吗?”,这样可以及早将非调查对象排除在外;其次涉及用户个人资料的题目宜放在问卷的最后。如果将用户的个人资料放在问卷开始,很容易因为调查对象不愿回答而影响问卷主体部分的顺利完成。   3、投放坑——追求数量   选择投放渠道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不要盲目追求样本的数量,要根据问卷调查对象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入口投放,“一门百发百中的大炮抵得过一百门百发一中的大炮”,同样的,100份精准的具有代表性的问卷也胜过随意填写的1000份问卷。找到调查目标的聚集地,有的放矢——   如果是调研对象是自身产品使用状况,那么自有渠道是最精准的投放入口了:网站入口、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群发邮件、用户群……   如果是调查同类产品的使用状况,那垂直社区、贴吧、分类信息网站、兴趣QQ群等,也是合理的投放渠道。   对于普适性的调研,又需要我们广撒网,精筛选,总之,在关注代表性的前提下追求数量,才是行之有效的投放方式。   4、分析坑——迷信数据   数据回收后,我们要清洗数据,最常用的是通过对用户的重复提交、空题数量、逻辑错误等进行判断,过滤无效问卷。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最后的数据并不等于事实,但能客观反映部分事实,以用户满意度调研来说,问卷的数据与具体的行为数据就有一定差异,我们可以根据用户的具体行为数据(购买行为使用行为)与问卷数据进行对比和补充,作为开展后续工作的判断和依据 ,让整个调研工作更有说服力 。
【运营者说】流量红利消失,中小APP推广该何去何从?
2016-08-17
导读:进入2016年,微信公众号打开率下降,粉丝获取难度高;根据数据显示,APP应用市场新增突破300万而且不断增长;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纷纷拥抱互联网+;然而,流量获取成本越来越高,流量红利已逐步消失;现小编,针对流量红利消失,中小APP推广又该何去何从? 进行简单阐述: 首先针对流量红利消失,我们一起一探其真相:   流量红利消失的根本在于,移动互联网增速放缓,手机用户增长基本到头,剩下的四线及农村用户,有手机,但并不产生什么流量,因为他们只是接电话,发微信,很多人连零钱取现都不会,这种注意力商业价值不大;用户的注意力增长也基本到头,2015年底人均手机上网时长2.3小时,毕竟手机不能像电脑一样办公,还得吃饭睡觉,这个时长已经占据了用户的大部分休闲时间,增长的空间可以说很小。   总的来说,流量依然在增长,只是速度在放缓。但竞争的增速却在加速,所以流量越来越稀缺,也越来越贵。   进入到2016,微信公众号打开率下降,获取粉丝难。原因在于原有的用户已经关注了足够的公众号,而新增的公众号越来越多,转移用户注意力必然十分困难;而随着用户关注的公众号越来越多,用户信息过载了,必然只会打开少数几个喜欢的公众号,或是只打开文章标题吸引人的公众号,但整个公众号的体系,流量却是增长的,只是速度放缓,而竞争加速了,毕竟用户在微信的停留时长还在增长,截止到2016年7月,易观智库公布的数据显示,微信日活高达6.8亿,人均日停留时长达90分钟,超过了用户日均停留手机时长的一半以上。 大品牌正在决定流量的市场价格   进入2016,流量变得越来越贵:   ·流量红利消失   ·新的APP越来越多   ·媒体方不断涨价   ·传统品牌加速触网,开发APP   ·大品牌强势买量   与此同时,流量转化也越来越差:   ·用户注意力碎片化,渠道信任度下降   ·用户对广告辨识度高,越来越反感   ·用户从早期信息匮乏,被动接受,转变为信息过载,主动生产   可以说,这几年App推广的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早期的几毛钱获取一个用户到现在成百上千,流量价格变得高不可及。                                                                                                    我们都知道,千分之3是互联网流量的一个关键数字,获取一个用户,大约需要333次点击,如点击单价为1元,则获取一个用户成本为333元。千分之三并不是一个通用的数字,但它反应了一个基本道理,纯粹的购买流量,成本不会低到哪去,从点击到注册,从注册到购买,不管是门槛多么低的产品,获取一个用户,你都需要投入100~300元甚至更多。   随着传统品牌的触网加速,互联网巨头的形成,他们正在决定流量的市场价格。   由于传统品牌和互联网品牌已经积累了口碑和知名度,拥有比中小APP更高的转化率,其CAC较低;同时有更成熟的商业变现能力,其ARPU值更高。   我们知道,CAC和ARPU值的高低是相对的,即在同行的水平高低如何。比如淘宝获取一个用户的成本是300,而京东是400,那么淘宝的CAC更低。对于大品牌之间的流量竞争,除了通过品牌塑造,自建入口外,还会通过控股大流量APP来确保流量的安全,比如阿里收购UC,优土,控股微博。但大品牌和小品牌的流量竞争,完全是依靠市场竞价来完成,比如某个服饰电商和唯品会竞争时,流量会朝唯品会倾斜。   以信息流为例,若CPC为1元,转化率为千分之二,CAC为500。而大品牌的转化率高于千分之二,假设为千分之2.5,则大品牌CPC可以承受1.25元的价格。这时候流量就会像大品牌倾斜。   另一方面,同样一个优质的付费用户,中小电商的ARPU值可能只有500元,而唯品会可能是1000元,大品牌的流量变现能力更强,也使得的大品牌具有更强的流量购买能力。   事实上,无论是长尾的CPC资源还是优质的CPM资源,大品牌的高转化和成熟的流量变现能力,都使得大品牌正在决定流量的市场价格。当大品牌的CAC=ARPU值时,流量价格达到临界点;对于中小APP而言,这个价格早已超过其流量推广的临界点。   当流量红利消失,传统品牌触网加速,互联网寡头形成,大品牌主导了流量的市场价格,当他们将流量价格拉到一个高位时,对于所有的中小企业而言,单纯购买流量做推广的时代已经过去。   流量只能带来曝光,转化才是王道   早期做APP推广,申请一次首发就能带来上千个激活,做ASO效果也是极好。随着应用商店逐步商业化,按下载付费的价格越来越贵,从几毛钱到几块,而且注册和留存率很低。原因很简单,用户手机里早已下满了各种APP,如同现在的微信公众号打开率很低一样,严重过载。   流量只能带来曝光,转化才是王道。既然流量的价格越来越贵,转化越来越差,对于中小APP来说,就需要找到价格更低的流量,转化率更好的打法。   从根本上讲,如果不是高转化,一对一的流量推广打法不适合中小APP,只有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分享,实现一对多的流量增长,在转化不高的情况下,CAC也能低于ARPU值。或者增加有利于转化的打法,从而在流量价格较高的情况下,也能实现CAC低于ARPU值。   借微信   (上海三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既然用户在手机的注意力一半在微信,那么微信就是最好的连接阵地   ·微信公众号:FOLLOW用户到公众号,潜移默化   ·朋友圈:将粉丝导入个人微信号,借助朋友圈的高抵达和高转化   ·微信群:关系沉淀,借二维码实现朋友圈裂变分享   ·微信大号:找优质IP,玩创意活动   ·推H5:用易企秀做投票,搜集销售线索;或开发H5小游戏   借促销   大品牌可以硬推,小APP只能强化销售促销,促进转化   ·大转盘:下载注册,邀请好友,分享朋友圈,均获取一次抽奖机会   ·其他玩法:红包、体验券、实物奖品、返现、打折   借影响力   人人都是媒介,善用KOL和种子用户   ·赞助KOL:赞助KOL尊贵礼包,比如10万打车券,获得口碑推荐   ·合伙人:给用户殊荣,让用户自发推   ·大IP:和一二线互联网公司合作,帮其实现某个KPI,从而借势   ·研讨会:组织行业会议,提高公信力   ·背书:XX投资   正如很多人说,开发APP还不如只做微信公众号一样,微信已经成为最好的传播渠道,因为用户的注意力主要在微信。而社交的关系,无疑在转化率是更进一步,加上微信支付的便捷,所以做好微信推广应该是中小APP最重要的一环。其他的,在淡化单纯的广告时,要加强体验和事件营销,媒体和公关传播,最大化借势KOL和种子用户。   我相信,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对大多数中小APP而言,社交渠道将会是最好的推广阵地。在流量红利消失之后,对于无法承受流量之贵的中小企业,应该放弃原有流量思维,将滩头阵地从传统的SEM,SEO,DSP,ASO等转移到社交平台上来,建立从内容创作,流量分发,粉丝沉淀,活动管理,数据分析的整套社会化营销体系,从而逐步摆脱流量的困局。   小编说:从更根本上来说,产品才是流量增长的源头。只有在不断优化产品设计,在用户获取转化路径最优化的同时,做好用户价值管理,实现用户活跃和口碑增长,才能逐步摆脱用户流失后重新购买流量,以及无法形成自增长的后继乏力。
当两性遇到互联网,暧昧如何成为一门大生意?
2016-08-16
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都市压力的陡增,似乎为恋爱关系蒙上阴影。     app推广    app开发 美国律师协会曾有份报告说明,81%的律师反映他们的离婚案件中,都有脸书等社交网络的影子。因此有专家认为,互联网为出轨行为提供了更便利的渠道,社交网络的场景设置本身相对暧昧,降低了出轨难度。 尽管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这类哺乳动物天生有出轨,以完善族群延续的基因,但互联网仍然加剧了这一现象,并让出轨看上去更容易逃避道德风险。 实际上,人类对于出轨的定义就不曾一致过。男性普遍认为出轨必须发生实质性肉体关系,而女性更侧重精神出轨。也就是说一条网络消息也可能被定义为出轨。而在男性方面看来,那最多算是暧昧了一下。 这种认识偏差导致了复杂的互联网两性关系态度。不过除了直接的肉体出轨,相以及明确的地下恋爱,没有明确关系的网络暧昧更为普遍。而利用好网络暧昧,则可以发展为一门生意。事实上,目前互联网的多个行当本质就是一种网络暧昧生意。其尺度和出轨的界限其实早已十分模糊,人们坚守的出轨、背德模型早已不那么明确。 很多人都在为网络暧昧付钱,只不过大都时候并没有意识到。(上海三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网络暧昧:洪荒之力的小剂量宣泄 201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每个已经有伴侣的受访者中人均和两个对象在互联网上表达过浪漫或含有性趣味的对话。除了前男友或前女友,也有一些暧昧朋友,或者说备胎。 人们之所以会有类似的行为,并非他们一定想要背叛谁。但他们现有的关系中,基本存在某些方面某些程度的不满意。根据研究,有这些对话的人们,普遍还担负了较大的社会压力。 这些压力本身需要一个出口,而让自己愉悦的出口有很多。比如深入玩场游戏可以释放,而说出性玩笑,也是可以释放的。本质上,宣泄压力的目标是为了愉悦,而其中最刺激的是性愉悦感。 这种愉悦未必要通过上床或改变恋爱、婚姻关系来取得。那样的成本过高。而网络暧昧的社会成本则极低。  app推广    app开发 我们知道,很多社交网络从设计之初,就是考虑约会的。一些功能设置也是助力于约会的,比如摇一摇等等,目标都是为了认识陌生人,或者构建一个私密的聊天空间。 私密的场景设置,本身就给人释放压力提供了暗示。你无需为释放内心洪荒之力担忧更多的麻烦。 尤其在与另一个有性魅力的人聊天时,体内的洪荒之力极有可能被点燃。 但人类同时又是冷静的。网络暧昧,多数时候是洪荒之力的小剂量发泄。人们多数时候并不想因此改变自己的婚姻恋爱全貌。而且更多的人并不相信网恋,但是掌握暧昧的尺度也是暧昧不清的。每个人都有对出轨的心理底线设置,这个设置有可能被更进一步的网络暧昧攻破。 秀场网红本质上是场暧昧生意 鉴于在互联网上游荡的人们普遍存有释放压力和性焦虑的考量,任何一门生意都可能利用这种暧昧释放。为网络暧昧付钱,正是当下相当一部分人天天在做的事。 音乐社区,直播的秀场网红主播,从本质上说,都是依靠网络暧昧来揽生意。欣赏、点赞、送花,送礼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占据一方暧昧的主动权。而播主通常会对赠送更多的人抱以极为暧昧的反馈。这种反馈更加刺激人们为了暧昧付钱。 前段时间,有爆出未经证实的消息说,有一位小学生用零花钱供养直播主播,并渴望主播做其女友。主播对小学生的回应,掌握了暧昧的真谛,一面以不要小学生再给钱了、自己的男友不高兴等等为托词,一面又不完全拒绝小学生荒诞的需求,甚至会在适当时候发表一些暧昧的表情。 主播目标也十分明确,就是利用模糊不清的回应,争取从粉丝手上获得更多的收益。 此案例可能较为极端,但实际上,秀场主播每天都在依靠暧昧团结忠粉。无论是大尺度的服装还是娇滴滴的感激,都是在制造暧昧情绪。 为了这点暧昧,土豪花个几万块求主播嫣然暧昧一笑的大有人在。 网络游戏当然也是设置暧昧的重要场景。在互联网中,带女性打怪升级的暖男,有可能仅仅只是为了女性玩家娇滴滴喊的老公一词。尽管两人基本没有见过面,也只在游戏中互称老公老婆,但这种暧昧是一项额外的游戏激励,它甚至是一些人继续玩下这款游戏的全部动力。 没错,暧昧是具备激励作用的。而激励本身是营销的重要手段。为暧昧能花多少钱,某种程度上,基于耍暧昧的手段有多高明。 暧昧是最有效的连接器 如果说情色是诸多低端网络产品打擦边球,吸引眼球的必备元素,那么暧昧才是一个互联网社交产品保持清楚,保持连接的核心武器。 互联网有社交的便捷性,但也容易为人们交流建筑壁垒,这壁垒就是信任度和安全性。直接的一夜情约会,很多人内心根本过不了这个坎。但如果这场社交是在其他活动背景下顺便到来的,则有一种暧昧不清的美感。 目前一些软件应用,在其主要产品中附着社交需求,则正好向人们供应了网络暧昧的渴望。比如“租人”类型的产品。看上去它本身是分享剩余时间的产品。我可以租一个人教我打网球,也可以租一个人聊聊天。 这些租人的理由极度正当,或者也确实正是我的迫切刚需,但是多数时候,这种需求完全可以用其他方法替代。偏偏使用“租人”APP的理由,其实潜意识里普遍存在另一个需求。那就是点对点找一个人看有没有暧昧升级的空间。所以我们会发现,通常这类租赁服务,都不自觉会选择异性提供服务。    app推广    app开发 与之类似的,也有基于音乐类型的社交产品,基于互助健身、约跑之类的产品。人们使用之类产品中的社交设计,总能顺应“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体验。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体验,正是因为“异性效应”在起作用,异性在一个场景里完成任务时,通常男性一方会分泌更多多巴胺,从而更加愉悦。 而女性通常会得到更多的赞美和鼓励,心理上女性甚至觉得自己更有魅力了。男女通常都会在这样的场景设置里得到愉悦感。 因此,互联网上人们总是更倾向于与异性一起协作或者游戏、聊天。而一旦人们跨过界,就会上升为暧昧。暧昧的刺激更大,也更能影响人们为此付钱。 (上海三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1...4445464748 49 505152535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