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解决方案 移动开发 小程序开发 网站建设 精品案例 联系我们
APP Store的爆发速度你跟上了吗?
2016-07-14
App store的数据是ISO优化的人最常关注的数据,盘点一下上半年App store的爆发,想想你的产品跟上了吗?app排名 一、2016上半年 App Store 大数据盘点 上周一,我们发布了「2016 上半年度 App Store 大数据盘点」。报告指出,截止至6月30日,累计上传到App Store的App总数已达2187260。 二、纳尼?除了广电又来一个爹 ! 继 干爹广电一纸檄文规定:“所有移动游戏都需要我的审批才能发布!”后,上周,工商总局也来凑热闹,公布《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表示“付费搜索广告应 当与自然搜索结果明显区分”。苹果的搜索广告目前正在美国区进行测试,看来,当其进入中国区后不得不针对工商局这一规定进行一定调整。安卓刷榜 三、不论好坏!通通来借势! 上 周,超强IP手游「Pokemon Go」强势登陆美国区。上线一天便登顶美国区App Store免费榜和畅销榜Top1,同时游戏发行商任天堂因该游戏市值增长75亿美元。虽然「Pokemon Go」并未登陆中国区,但一款国产山寨手游「城市精灵 Go」借势登顶中国区App Store Top1,虽然被评价“粗制滥造、剽窃创意”,也未能影响其至今保持总榜首位。上周三,网易大楼门口拉起横幅,称「一元夺宝」害其家破人亡,夺宝类App的舆论被推上了顶峰。在这一风口浪尖,「一元云购官方」却于7月7日一举冲至总榜81名。现在夺宝市场争议满满,什么时候能出现一款定义行业准则的良心产品,小编表示期待!app推广渠道 四、影音 App 调戏不成反被撩! 上周,N款影音产品被下架!包括「秒拍」,和无数个「快X」、「西瓜X器」、「X音先锋」等一系列小版本App。除「秒拍」外,均是近期上线或更新版本后shua到一个较高排名然后被下架。 除了刷榜,政府对内容的监管也应当引起开发者的重视。no zuo no die的道理小编就不再重复啦~app运营指标 五、了解更多App Store数据概况 上周App Store共计上线5826款新App,下架App共计11214次,全部App更新39373次。上线及下架数据大幅度下降,上线 -1453,下架 -10417。 上周各分类榜Top1500中热闹非凡,共有13个分类入榜。新增最多分类有「购物」、「图书」、「工具」、「导航」,分别达到11款。app推广平台 上周各分类榜Top1500中热闹非凡,共有13个分类入榜。新增最多分类有「购物」、「图书」、「工具」、「导航」,分别达到11款。 上周热搜榜上榜关键词共计105个,其中「时空猎人官方版」上榜时间最长,累计在榜34小时,继上周夺冠后再次蝉联~
打造一款好的产品 该如何获取需求呢?
2016-07-13
好的产品是建立在了解需求上的,需求阶段如果出现偏差,产品会出现偏差。用户访谈可以发现明确的需求,对需求收集会更加准确详细,通过访谈内容来修改完成设计的访谈内容,迭代优化效果会更好。   要打造一款好的产品,第一步就要懂得如何获取需求,那么该怎么做呢?   一、获取需求:   产品是建立在需求上的,需求阶段如果出现偏差,产品会出现偏差。要尊重需求,专注需求   二、如何获取需求:   需求的获取一般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分析方法。   定性,明确产品需求的本质。定量,通过大体量的调查数据对需求进行分析、判断。   三、获取需求的具体方法:   1.行业分析报告   行业分析报告是获取需求最便捷的方法,通过对分析报告进行分析,在第三方数据基础上做加工。   【实战案例】通过36Kr关于“K12(K12指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在线教育行业调研报告”对在线教育行业的英语培训产品进行分析研究。   根据报告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家庭收入教育投资占比幅度大,根据高盛全球投资研究显示,中国家庭教育消费占家庭收入中有1%-8%用在课外辅导消费上。   人口红利减少,家长对教育的付费意愿强; K12在线教育市场有巨大发展空间。   线下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线城市有人才,经济,政策等优势。教育资源丰富。二三四线城市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在线教育利用互联网红利,突破时空间、地域的限制,整合分散的教育资源。   需求分析:通过行业分析报告发现,目前在线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何契合学生需求,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提高学生在线教学的用户体验是在线教育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总结:行业分析报告可以从整个行业的视角快速获取信息,了解整体行业是否有可挖掘价值,一般得到的需求并不详细,还需通过其他需求获取方法得到更丰富的需求信息。   2.用户访谈(定性)   一对一用户访谈:   一对一访谈一般是面对面和用户进行访谈聊天,获取更加详细的信息。在较好的空间和时间环境里进行深度沟通,最好在产品需求的场景中进行沟通。不过针对很多时间、空间限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如微信聊天,QQ聊天的形式和用户进行一对一沟通。本文中的实战案例采用了QQ聊天的方式进行一对一用户访谈。   焦点小组访谈:   焦点小组访谈一般会组织多名用户,以小组的形式对某些主题进行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获取用户需求信息。通常需要一个人进行小组主题主持,另外一个人进行讨论内容的详细记录,访谈结束后对内容进行深度分析。   【实战案例】通过行业分析报告发现目前在线行业教育有很潜在市场,针对目标用户进行一对一的用户访谈,挖掘更多用户需求。   首先,确定访谈目标。目标,了解目前线下培训中的弊端以及目前线上培训中的不足,通过与用户讨论挖掘用户的需求。   然后,设计访谈内容及问题。问题主要涉及课程时间长短、授课内容范围等。   上图为前期对内容及问题设计的大概设想,其实访谈内容也会根据每一个用户访谈后的效果进行修改,上图中的问题就是在进行了2个用户访谈后修改的结果。   最后,不说废话,直接进行用户勾(fang)搭(tan)。   截图为两个用户的访谈记录截图,截取了一些关系问题回答,通过对访谈记录的总结发现了线下课程与传统线下课程相比的两个不足:互动和约束力。那么在对线上课程产品设计的时候就要着重考虑如何增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同时如何设计产品对学生的约束力,让学生可以认真听课。   总结:一对一的用户访谈一般访谈对象不会很多,通过用户访谈可以发现明确的需求,对需求收集会更加准确详细,一般会结合调查问卷的结果一起作为参考。   最后提一点实践中的感悟,在设计访谈内容时,有些问题可能是实际进行访谈中才会发现的,通过访谈内容来修改完成设计的访谈内容,迭代优化效果会更好。   3.调查问卷(定性、定量相结合)   调查问卷中的题目主要分为开放性、封闭性。开放性问题没有固定答案,由被调研对象自由填写答案。封闭性问题有固定的选项,被调研对象只需根据情况进行选择即可。针对于封闭性问题,尽量不要用太多的“是”和“否”作为选项。   注意:问题设计要符合从简单到复杂设计原则,在开始的题目中尽量做到有趣,调动被调研对象的兴趣和积极性。先封闭式问题后开放性问题。   【实战案例】通过用户访谈结果的分析,整理用户调查问卷,对一定体量用户进行问卷调查,从而判断核心需求,以及核心需要解决的问题,对用户模型的建立以及第一版产品的功能选取作为参考。   调查问卷中的一些题目设定和用户访谈中了解到的情况会有一定关联,比如上课互动方式的选择,分析用户喜欢的互动行为,增加课程中的互动频率。是否有助教辅助教学以及课程作业的反馈是为了判断如何对学生在线课程效果进行把控,提高课程的约束力,让学生可以很好的听课。   总结:将调查问卷的反馈结果进行统计,判断产品需要首先解决的核心功能是什么,为产品决策做参考。   4.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一般是对现有产品功能、需求进行改进优化所用到的一种需求获取方式。往往出现的场景在产品上线之后,运营过程中发现产品的一些功能并不令人满意,通过对产品运营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目前产品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和优化。   因此,用户需求获取方式有:行业数据分析、用户访谈(定性)、调查问卷(定性、定量组合)、数据分析,合理的利用这四种方法,只是打造好的产品的第一步;
盘点6种移动APP推广的流氓手段
2016-07-12
 自由、开放、免费等乌托邦式的理想充斥在互联网的诸多产品当中,用户或自愿或被动的被这些乌托邦理想给带到沟里去了,亦或是互联网产品最初就存在歪心思,开源真的只有开源么?看似自由的互联网疆域里,远远没有想象中的美好,比如cookies、网络犯罪、病毒等,这是我们能知晓但是无法防范的一面,还有更多的阴暗面,用户是被硬性捆绑的,这群自由国度的流氓们,从不放弃自己在用户身上获取利益。   下面我就来分析常见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几种流氓手段,脱掉他们的遮羞布。   方式一:下载捆绑应用中心   某知名社交软件为了推广自己的应用中心,每次都会强制让用户在其应用中心当中去下载,而不是自身的APP后 台就可以下载,这里就多了一个硬性转化,从社交工具向应用中心捆绑,想要更新,体验新功能,就必须得使用人家的应用中心,往往用户得先去下载应用中心,再 选择更新,完了还得再把应用中心一起删掉,要知道该应用中心就是个渣,用起来非常烂,和主流的应用中心存在很大的差距。   还有一种是输入法产品,屏幕上方提示用户更新该输入法,用户点击更新后,系统会默认下载该输入法的应用中心,用户又一次被捆绑下载了其应用中心。   安卓的第三方应用中心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百度手机助手、360手机助手、应用宝、豌豆荚、金山手机助手、安智等,而且现在几乎每个安卓手机厂商都有自己的应用中心,用户能下载APP的渠道非常多。不少厂商把应用中心当做一个入口,所以就拼命的推自己的应用中心,甚至不惜自己的“羽毛”,用上了流氓的捆绑手段让用户下载使用。我认为这个性质和早期PC端的浏览器插件性质差不多,用户总是被产品胁迫着。   方式二:山寨APP默认下载软件   在知识产权很难被界定和保护的情况下,抄袭和复制显得如此容易,更是被美其名曰微创新。安卓的开放环境,给予山寨APP很大的生存空间,他们做的几乎和官方的APP一模一样,甚至比官方更美观。   山寨APP为了赚钱,通常的做法是默认帮助用户下载安装软件,用户使用该山寨APP以后,每次使用到一定场景后,系统便会自动下载APP,并提示用户安装,稍不注意就会安装,而安装的软件大多都是BAT等互联网巨头的产品,是否有些可笑呢?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不安装,就无法继续使用该APP。   伪创新、抄袭、复制是如此的方便,而第三方应用中心并没有大力遏制这种情况,甚至有第三方应用中心人称,他们没义务来审核这些应用,他们没有人力来审核这些应用。就这么放纵么?还是变相支持呢?   方式三:公关工具   越来越多的新闻阅读产品出现,几乎人手一个,有的有两三个,新闻阅读产品的出现极大的帮助用户能够快速的获取新闻信息,但是对于产品公司来说,往往就没那么简单了。   既 然是新闻阅读产品,那么给用户传递的就是相关的新闻信息,能传递正面信息也能传递负面信息。互联网公司的惯用手法是,当竞争对手出现状况时,大推特推别人 的负面的,多条数条醒目位置推送,甚至会单独的信息推送,当自己的产品需要发布时,各个位置都成为了自身宣传的对象,比如又获奖啦,某某产品发布会等等。   这个时候新闻阅读产品就成了产品公司的公关工具了,他们为产品公司提供公关手段。要知道下载量达到数千万甚至上亿的新闻阅读APP来做公关,一年少说也能省下不少公关费?可怜的用户,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这种流氓的手段恶性捆绑。                                                   方式四:硬件即广告   在手机不ROOT的情况下,智能手机里的系统默认软件是无法卸载的,有相当一部分用户都不会使用ROOT工具,那么就意味着用户得使用系统的软件。   仅仅是强迫用户使用是远远不够的,最恶心的是,当用户在不使用软件的情况下,手机会自动向用户推荐软件里的相关信息,比如某某优惠,某某新产品上市,广告信息不断,想卸载却无门,还得ROOT,很多软件即使ROOT也没办法卸载,一朝用它,就注定一辈子被它QJ。   某知名手机厂商对于这种方式是惯用,已经用习惯了,可悲的是,他们正在被奉为“神话”般的存在,所谓的“粉丝”,只不过是人家忽悠的小白而已,终于知道为啥别人那么便宜了吧?   方式五:假免费   我们得益于互联网的诸多免费才有了如今的幸福生活,早期的互联网产品在免费策略上,做的都还不错,但是现在的厂商聪明了,成精了,即使是收费的,他们也会打着免费的旗号,无论是宣传、下载等,都是免费的“旗帜”。   用户下载应用以后,本来认为是免费的,但是一旦想要使用某种服务,就必须收费,问题是不付费的话,任何功能都使用不了,用户想要使用,就必须得强制付费。   假免费的现象现在还真不少,当然很多是显性的,很多是隐性的。比如,手机游戏里,现在很多小孩子都会玩手机游戏,啪死掉了,系统立马提示短信付款即可复活等等,熊孩子一上午就能折腾好几百。就算是成年用户,也很容易被系统忽悠,明明是个免费的游戏,怎么突然就收费了。   方式六:弹窗   近期,网信办联合工信部等部门启动了“整治网络弹窗”的专项行动,针对网络弹窗乱象进行治理。不过,相对于PC端来说,移动端的弹窗更让人厌烦,因为手机屏幕更小,而很多弹窗是没办法取消的。   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山寨APP里的,系统会经常有各种弹窗,一般会提示用户下载某个APP。另一种是APP的系统信息推送,很多APP的系统信息推送关闭按钮设置的非常隐蔽,就像地道似的,得找半天,这种稍微好一点,比较流氓的是,明明设置了关闭系统消息推送,系统还是会推送各种消息,找不到关闭的方法。针对网络弹窗现象的治理,移动互联网也不应该放过。   有 人说当年的小白用户成长了,要知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道理,用户成长了,厂商们也不是傻子。终归厂商们是要获取自己的利益,是需要赚钱的,所以用户始终还 是小白,只不过有的是有情怀的小白,是粉丝光环下的小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太快,有好的一面往往会有不好的一面出现,流氓的本性,是不会彻底从互联网、移 动互联网根除的。
五款APP让你的夏日透心凉
2016-07-12
导读】暑假又来了,刚结束高考的同学们还在嗨吗?天气那么热,是不是天天玩得大汗淋漓了呢? 今天给你们推荐最近的5大“消暑神器”——乐视视频、keep、下厨房、乐嗨直播、黄油相机,让你心里透心凉:       有一种消暑的神奇方法叫对比:当你热的时候,你可以想想生活在赤道周边的人或者看看穿的比你多的人。比如乐视视频最近热播的《半妖倾城》的女主倾城,居然裹了一条冬天的大围巾!   再看看男二幽瞳,黑斗篷、皮手套、大皮靴全副武装,还有谁比他更吸热!   如果你觉得这种方式消暑效果一般,可以直接看冬天的戏达到降温的效果。比如7月24日乐视视频首播的《幻城》。看着冰天雪地的戏,感觉就会有一丝冷气从周围升起。     电视剧和什么最搭?当然是美食。不过在这种躺着都会流汗的天气里,大汗淋漓地在厨房里动火动刀还是不要了,倒是可以做一些简单又清火的食物减轻一下夏日的燥热。   比如跟着下厨房APP学做30种不重样的沙拉;在饭后为自己做酸奶水果口味的冰棍或者特制一杯荔枝苏打冻饮,都是消暑神器!   怕热的人总是避免在夏季出汗,其实运动后的回挥汗如雨更加清凉。还能通过排汗达到排毒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如果不能腾挪出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来运动,可以下载一个移动健身APP Keep,里面的课程都是短小精悍的,特别适合白领人群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完成健身计划,运动完再来一个畅快的热水澡,神清气爽就是这么简单!   除了边运动边欣赏暑期大剧之外,还有一种特别新颖的降温方式——看直播!听起来似乎是一个奇葩的办法,但如果体验过便可知其中奥义。作为乐视视频旗下的直播平台,乐嗨直播网汇聚了各路网络红人,从清新校花到肌肉型男,从时尚模特到运动达人,想象一下,如果正观看到某位喜欢极地探险的运动达人在和帝企鹅玩耍,那岂不是瞬间就会“寒气逼人”;而如果是直播游泳教学,即使自己没有泡在泳池里,也会产生“心灵感应”。除了观看红人直播外,用户自己也可以过一把网红瘾,将自己制作冷饮或者郊外避暑的场景直播给网友,也算是给其他网友解暑降温了。   说到郊外避暑,还有一种特别简单的消暑办法——自拍!你想想,自拍的过程中你沉浸在自己无敌美貌中无法自拔,哪还管得了温度有多高啊!再打开黄油相机添上一款冷色调的滤镜,从视觉上就给人一丝凉意。   
APP制作 虽然有些晚,但爱奇艺最终还是杀入了直播红海
2016-07-11
7月8日,爱奇艺在北京召开“奇秀直播”发布会,正式进军火爆的直播领域。相比其它巨头,爱奇艺的动作要慢一些,但作为国内最大的视频网站之一,其资源实力不容小觑。 为什么爱奇艺慢? 爱奇艺这次进军的市场,是一个像当年团购大战一样竞争激烈的领域,目前已经有超过100个直播应用在争夺用户,这是一片红海。 那么为什么爱奇艺到现在才进军直播呢?创始人龚宇在发布会上表示,爱奇艺“不像六年前那样,几个人就能做决定,现在公司大了”,意思就是爱奇艺已经不像小公司那样灵活多变了,所以会慢半拍。 不过慢半拍并不代表落后,其实六年前爱奇艺进军的视频网站领域也是一片红海,但凭借自身的资源仍然能够发展到现在的水平。龚宇认为,“无论是用户还是收入,爱奇艺都有这个资源”。 用户方面,官方公布的数据是6亿用户,应用日活在国内排第三,仅次于腾讯的微信和QQ。龚宇表示,爱奇艺做直播虽然晚,但有自己的特色,“运用我们现有的资源,让直播这一新内容形态和原有的内容形成协同效应,达到1+1大于2的效果。”他说。 围绕明星做直播 直播与网红经济密不可分,网红也可以说是网络明星。爱奇艺做直播,除了希望培育网络明星,还希望充分挖掘现有的明星资源。 爱奇艺联席总裁徐伟峰表示,奇秀直播以“快乐圆你明星梦”为主题,主打追星内容和造星业务。所谓追星内容,就是要挖掘现有的IP和明星资源,例如爱奇艺拥有很多自制剧和自制节目,这些节目除了在制作完放到网站上外,其拍摄过程也将通过奇秀直播让观众看到;另外,在与艺人签约时,爱奇艺也会要求将部分工作时间投入到直播上面。 造星是奇秀直播的另一个重点,爱奇艺发布了旨在挖掘平民明星的“星途起航”计划。徐伟峰介绍,奇秀直播将从普通用户中挖掘优质主播,优质的新晋主播将与经纪公司签约,接受专业培训,成为明星主播或签约艺人。首批签约主播将成为爱奇艺发行的手游《明星志愿》的代言人。 VR 除了赶上直播热潮外,爱奇艺也没有忘记火爆的VR。奇秀直播这次也推出了自己的全景直播平台,与Insta 360和OKAA VR两家全景相机厂商进行合作。 据Insta 360的陈金尧介绍,与爱奇艺的合作主要是提供一批设备给主播和明星;另外会开放底层技术和SDK给爱奇艺。 目前许多直播App都在发布自家的VR直播平台,例如前段时间的花椒直播。各家的做法都差不多,就是和全景相机厂商合作,同时在App端加入分屏模式,用户通过VR手机盒子来观看。 这种模式成本低廉,易于普及,但直播质量取决于视频流的质量、用户的手机以及观看用的盒子。交互方面也是一大问题,目前的手机盒子大都只能观看无法交互,这样要给主播点赞、发消息、打赏就变得很难,而这是直播吸引用户的重要一块。 奇秀的VR直播也是此前爱奇艺发布的VR战略的一部分,总体来看,爱奇艺的VR动作重点还是在内容分发上面,同时适当参与到内容制作中去,符合其内容平台的定位。APP制作。 在三点看来,虽然各家都在做APP VR直播,但这块只是整体战略的一个补充,目前更多还是占坑,并未成为主流。
马化腾:加大力度整顿利用微信进行诈骗、传销行为
2016-07-09
【导读】马化腾表示,在移动互联网,包括微信之中,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利用互联网和云的能力进行诈骗、传销,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对于这种情况,作为一个平台,不管是不行的。如果云是不设防的,那么对其中的企业会非常危险。       在7月5日的腾讯“云+未来”峰会上,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发言谈到了腾讯的云战略,并且着重强调了对云的安全性的担忧。   马化腾表示,在移动互联网,包括微信之中,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利用互联网和云的能力进行诈骗、传销,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对于这种情况,作为一个平台,不管是不行的。如果云是不设防的,那么对其中的企业会非常危险。   因此,腾讯近期在花很大力气打击这些破坏性的行为。腾讯云长期记录每一个用户的信用记录,从而保障整个云生态系统中的合伙伙伴的安全性。   虽然安全性值得关注,拥抱云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马化腾谈到了腾讯近期对芬兰手游公司Supercell的收购。腾讯以86亿美金收购了这家公司84%的股份,估值超过100亿美金。这是腾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个并购案。   马化腾表示,这家公司只有180多人,但是创造了20多亿美金的收入和近10亿美金的利润,这是传统企业难以想象的。这其中的原因,就是Supercell全面引入了云技术,所有的运营、服务都放在云端,从而可以极大的精简人员。  
Oculus Story Studio讲解VR中的场景定位:怎样让玩家感受虚实合一?
2016-07-09
日前,Oculus公司旗下Story Studio(故事工作室)的场景设计师John Ballantyne发表博文,讲述了他们面对定位追踪的VR体验,要将虚拟环境与真实世界同步时,虚拟场景设计所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并且提到他们的解决办法。全文内容可参考以下。 Story Studio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定位追踪的VR体验中设计无缝体验。定位追踪是关键,而且特别重要,甚至是Rift的体验精髓之所在。通过定位追踪系统,你在真实世界的动作,可被还原到VR的虚拟体验中,从而形成极强的沉浸感。它将用户真实身体与虚拟世界直接相连,以获得更多本能反应和意犹未尽的体验。 然而,对体验设计师来说,定位追踪也让我进一步失去对镜头的控制,其程度甚至超过了我们对电子游戏中镜头的控制。在现实世界中,你想到哪儿,就能到哪儿,而动作被映射到虚拟世界后,虚拟建模下可以容易地移动你的位置。不过,具体说明前,可以先回顾下Oculsu Rift的定位追踪系统。 Oculus Rift的定位追踪原理 雷锋网曾发文《HTC vive、Oculus rift、PS VR,三大头显都是如何做定位的?|深度》。文中详细讲述了三大头显的定位原理,并做了比较。其中Oculus的头盔上隐藏着一些的红外灯(标记点),这些红外灯会发射红外线,这时与头盔配套的两台外部摄像头便能实时探测到这些红外线。追踪系统使用探测到的红外线数据,以确定你与摄像头的相对位置。而摄像头的位置和现实空间的布局决定了你可被追踪的区域。 不同于追踪区域,你与摄像头的相对位置就是VR体验设置中,你可被追踪的实际空间。这个空间可大于追踪区域(理想情况下)或比追踪区域小一些(特别情况下)。可供体验的空间则会影响虚拟世界的界限范围,以及墙、沙发等等。 目前,我们坚持1:1的真实和虚拟人物对应移动。但也可以使用其他方式操作虚拟人物移动,如游戏手柄移动,或命令控制瞬间移动,这些可能比较方便些。 尽管,我们已经看到许多相当不错的方式,在VR中实现位置移动。但我们多数的敏感成员们依旧感到不舒服,或者说追踪系统减弱了体验中的临在感。而这个部分则需要在VR中积极探索。 开始一项体验  当体验开始时,你在虚拟世界中所处的位置是哪里?显然,该问题比我们想的有趣得多。更没有料到,一个简单的方案竟然花费了数周时间。 而这在电影或游戏中,根本不能称之为问题。通常的做法是,首先确定电影或游戏中的地点,让你进入到我们构建的世界,然后,把你放在那里。我们寻找一个搭建良好的场景,给你足够的背景环境来理解,这是个什么样的体验,或这是怎样的世界。但我们希望在具有定位追踪的VR体验中,能够实现同样的事情,不过,实践起来却稍有些难度。 为了便于理解这个难题,以及它对VR定位追踪的意义所在,可以先来看看我们先前所做的各种尝试。 找到你的追踪中心点 在你的世界,你要设计一个点作为你抵达的地方,然后体验开始。从概念上说,一般情况下我们知道,想要你去的地儿,以及想要你面对的方向。所以,就把你准确地放在那里。概念上确实是这样,但结果,能否成功地进行定位追踪,这与你和追踪区域中心的远近息息相关。 下图中,点状线代表着追踪区域的范围,实线代表你虚拟空间的范围。蓝色圈则是你与这两块区域的相对位置。 图1:在定位追踪系的VR体验中,只有用户(蓝色圆圈)站在追踪区域的中心,才能到虚拟房间中,需要去的位置。 在理想情况下(如上图),体验一开始,你站在追踪区域的中心点。你能以同等距离向各个方向移动,直到“撞上”追踪区域的边缘,从而无法在虚拟空间中移动。你将拥有最大限度的自由,去探索所处的虚拟空间。 而在坏的情况下(如下图),一开始体验,你站在追踪区域的中心点。但受到实际追踪情况的限制,你只能从那些边界移开。在此时,你受到限制,只能在75%的虚拟空间中走动。进一步说,大部分的追踪区域会映射到虚拟世界中,然而你可能无法到达“本应追踪的区域”。 图2:坏的情况是,不关心用户真实世界的位置,只将他们放在虚拟房间。而如果他们位于追踪区域的中心,多数范围的虚拟空间是无法抵达的。 实现虚拟与现实1:1同步 为矫正上述的问题,我们要尽力在追踪范围内,将虚拟和现实空间实现同步。这或许能避免你能去的或想去的地方,与实际追踪范围内你能去的地方之间,出现不匹配的尴尬。 其实,这点很容易完成。Unreal Engine和和Unity均带有默认功能。Oculus SDK的报告能显示追踪区域中心的偏值。如果你确认摄像头会一直放在距离“出生点”(Spawn Point)相同偏值的位置,虚拟和现实空间便会实现同步。从追踪区中心获得的偏值,会与你完美开始的位置偏值相一致。 这时,不管你站在追踪区域的哪个位置,你都能以同样的机会探索虚拟空间(如下图所示)。每个位置探索虚拟世界的中心点与你体验时的出生点密切相关。在所有方向上,你探索虚拟世界的空间范围均等。 图3:如果追踪区域与虚拟空间实现同步,所有抵达你设计的虚拟房间的用户将会完全进入这个空间。然而,虚拟图像定位的问题却还没解决。 该方法修正了我们设置场景时,无法到达某些虚拟区域的问题,但仍有两处重要功能我们还未掌握,也是VR体验必不可少的:定位和注视方向。为解决追踪问题,我们无法控制图像定位。显然,实际情况还要更糟一些。 我们设计的体验具有很多游戏逻辑机制,以及虚拟建模。新的解决方案使用户可能在游戏机制内,或虚拟建模内抵达VR体验场景(如下图)。 图4:在更多特殊环境下,虚拟空间与追踪区域的同步要复杂的多,因为虚拟房间并不是空无一物。 伤心脸的用户可能走到了虚拟建模内,或是游戏机制部分(彩色区域)。 假如追踪区域足够大,或是VR体验时到达的空间与追踪区域相比,要小一些,你甚至可以将出生点设置在体验外部。 在VR中指引用户 为了处理图像定位,并保证虚拟空间与追踪区域间的同步,我们给体验增加了前厅(antechamber)。前厅的目的是指引你,走到某个位置,获得实际体验的有效定位方式。 理论上来看,我们设计的前厅很简单。进入VR后,你所处的环境绝大部分是空房间。房间一片漆黑,但有一小束聚光灯照在地面上,照出一片小圆圈。靠近聚光灯处有一个传送点,要是距离传送点稍远些,则会显现“到这来”(Come Here)的字样。你一走过去,或者说你开始走近,又会出现“看这里”(Look Here)。当你走的足够近,并看向传送点时,画面渐渐消失,我们将你传送到第一个主要VR体验房间。 这里我们采用的技巧是,传送点所在的位置与理想的出生定位点相吻合。一旦移动到传送点处,向下看它,你便几乎准确地处于出生点,并面对一个已知的方向。在该点上将你转移到体验的第一关足够安全,因为我们准确地了解,你在追踪区域内所处的位置,同时我们相信,你处于最佳的位置,并在良好的定位下,开始体验之旅(如下图)。 图5:如果我们把用户与虚拟建模部分(传送点)在一个校准房间内,实现同步(左),即可确定,用户体验时将以恰当的取景定位到达(右)。 设计场景指引的小技巧 在一个体验中,不同环境之间来回转换,会出现相同的问题,就像最初的用户出生点:无法进入游戏空间,建模内到达出现问题,或是较差的图像定位。而以上的处理方法,可被更广泛地用来确保虚拟房间之间,效果良好的场景转换。 比如,先确保,随后进入的房间是在追踪区域内,你可以放置像传送点一样的触发器,以控制玩家的定位,该触发器也许是传送门,将你转移到下一级体验。 图6:“传送点”不必与追踪区中心同步。如果我们想让用户到达一个具体的位置(右边),我们可以在先前房间中同样的位置,放置一个传送点。 在其他情况下,也有可能使用“隐形”传送点。有时候为了紧邻的关卡处于良好的位置,某个关卡中的虚拟建模会限制你。 图7:除了具体明确的校准建模,通过考虑“毗邻”房间内如何设计场景,我们可以控制用户的定位。 有趣的是,在这种限制情况下,我们发现VR体验内的场景设置相互影响。某个房间的布局将约束下一个房间可能形成的布局,反之亦然。不得不说,在VR中控制玩家的定位,就像在电影中控制观众的视线。 我们讨论了很多在虚拟现实中将人们传送到其他环境的话题。但谨记,尽管人们的视线和临在感可能在虚拟现实中,身体却完好无损地处于现实世界。而我们追寻的真理则是,将带有定位追踪的VR体验与真实世界密切联系起来的,到底是什么。 对于真实世界如何影响体验设计,我们遇到了很多类似的挑战。举例来说,当在一个剧场舞台上进行场景设计时,对布局层面的思考会很有帮助。在剧院环境中,我们需要明白“演员”将出现在哪里,或是说“演员”应该站在哪里,这样会使我们设计场景转换时,更为自然。作为VR场景设计师,我们的工作便是思考,真实世界的限制如何影响我们的游戏空间。
微软是经过这么多轮砍价买下LinkedIn的
2016-07-06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近期披露的诸多“干货”显示,LinkedIn公司近期的股东委托书值得关注,此委托书阐述了微软及其他四家求购方意欲收购LinkedIn的详情。      Recode中文站 7月4日报道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近期披露的诸多“干货”显示,LinkedIn公司近期的股东委托书值得关注,此委托书阐述了微软及其他四家求购方意欲收购LinkedIn的详情。   从披露的消息来看,微软与多家公司都想收购LinkedIn。在众多竞争面前,尽管微软并没有报出最高的收购价格,但是,微软只用现金支付的方式最终让该公司成为最终的赢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没有披露竞购失败的各家公司 的具体报价,但特别提及了“甲方(Party A)”的报价较高。APP开发   Salesforce首席执行官马克·贝尼奥夫(Marc Benioff)此前向Recode表示,他对以260亿美元价格卖给微软的LinkedIn给予了非常高的关注。正如Recode报道的那样,甲方就是Salesforce。而其他可能的求购方——乙方(Party B)和丁方(Party D)可能分别为谷歌(微博)和Facebook。丙方(Party C)到底是哪家公司,目前仍不得而知。   以下就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披露的求购方与LinkedIn的谈判细节,比较详实地阐述了LinkedIn公司高管——即创始人兼董事会主席的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如何在与各个求购方的周璇中,将每股收购价格一步步上调了30美元。 APP开发   2月26日:LinkedIn首席执行官杰夫·韦纳(Jeff Weiner)会晤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双方“提起了业务整合的概念”。   3月10日:甲方的一位高管与韦纳进行了会晤。有趣的是,这位Salesforce高管也提出了与纳德拉一样的概念。   四天之后:韦纳与甲方的高管一起参加了一场“会议”,进一步探讨了合并事宜。就在当天稍晚时候:乙方(嘿,谷歌!)的一位高管与声纳商定了一个会议议程。在那之后,这位高管打电话给韦纳和霍夫曼,商谈会议事宜,以便进一步商讨谷歌可能收购LinkedIn的事家。   3月15日:韦纳打电话给纳德拉,并解释称,“尽管LinkedIn没有准备出售,但是,其他多家公司已经表示对并购LinkedIn产生了兴趣。”   3月16日:韦纳与贝尼奥夫会晤,贝尼奥夫告诉韦纳称,Salesforce已经聘请了一位账务顾问,准备收购LinkedIn。就在当天稍晚时候,纳德拉给韦纳打电话,表示“微软也准备收购LinkedIn!”   3月18日:LinkedIn董事会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一个委员会来商讨可能的并购事宜。韦纳还会见了Qatalyst Partners银行方面的代表。这家银行专门并购交易相关的业务。除此之外,韦纳还邀请该银行担任LinkedIn出售交易的顾问。   3月22日:Qatalyst Partners向韦纳提出建议,要求韦纳与另外一家公司——丙方进行谈判。   3月25日:韦纳与丙方进行洽谈。就在当天,韦纳在此谈判结束后,回去又与Salesforce进行了谈判,不仅商谈了并购事宜,而且还讨论了霍夫曼可能担任Salesforce董事的问题。   3月29日:韦纳又与谷歌进行了谈判。   3月31日:LinkedIn方面又与纳德拉进行了一次谈判,这次是韦纳与纳德拉二人当面谈判。   4月1日:霍夫曼告诉董事会委员会称,他与另一家公司——丁方(Facebook)商定了一个会议议程。当然,Facebook可能也想收购LinkedIn。   4月2日:丙方打了退堂鼓,宣布撤销收购LinkedIn的意向。   4月3日:谷歌公司一位高管告知韦纳称,他们将参与竞购,而且该公司的开发团队已经启动了收购LinkedIn的程序。   4月7日:霍夫曼与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举行会晤,谈及了并购事宜,但霍夫曼遭到了拒绝。   4月11日:Linked管理层和顾问与微软公司的管理层、顾问及法务代表进行了电话交流。   4月12日:LinkedIn也与Salesforce开展了同样的电话交流。   4月14日:LinkedIn又与谷歌进行了同样的交流。   4月25日:Salesforce提交了收购报价,拟以每股LinkedIn普通股160美元到165美元的价格收购LinkedIn。在之后的几天内,双方就此事宜进行了数轮深入谈判。   5月3日:谷歌宣布退出,放弃收购LinkedIn,但表示双方仍有可能“进行商业合作”.   5月4日:微软提交了收购条件,即每股160美元,现金交易。   5月6日:LinkedIn董事会召开会议,授权委员会继续研究微软与甲方的竞购条件。委员会然后要求顾问与各求购方会谈,要求将收购价格上调到每股200美元。   5月9日:霍夫曼会晤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二人探讨了并购交易后的“商业原理和潜在利益”以及霍夫曼能否在并购交易后成为微软董事会成员等问题。霍夫曼当天也与纳德拉举行了谈判。   就在当天稍晚时候:Salesforce又向LinkedIn重新提出了收购了报价,将每股收购报价上调到171美元,一半以现金支付,一半以股权支付。   5月11日,微软予以回击,将收购LinkedIn的报价上调到每么吃172美元。   5月12日:LinkedIn开始对各方新提交的收购报价进行权衡。LinkedIn高管与董事会委员会及顾问召开会议,决定让微软和Salesforce在接下来的一天提交他们所认为的最高报价,并声称之后LinkedIn将召开董事会会议。霍夫曼告诉委员会称,他支持要求微软将收购LinkedIn的每股价格上调到185美元,或更高水平。   5月13日:霍夫曼将这些情况告知纳德拉。就在当天稍晚时候,微软再次提交收购报价,上调到每股182美元,仍将以现金支付。与此同时,Salesforce也重新提交了收购报价,也上调到每股182美元,但其中每股85美元用现金支付,其余则用股权支付。除此之外,双方还要求与LinkedIn进行“独家谈判”。   还是在当天稍晚时候:LinkedIn董事会讨论了Salesforce与微软两家竞购方的收购条件,一致达成协议,同意LinkedIn与微软继续进行独家谈判。Qatalyst Partners银行告知Salesforce称,“非常抱歉,LinkedIn已经‘移情别恋’”。   5月20日:LinkedIn的律师向微软发来了并购文件草案。当天稍晚时候:Salesforce又重新杀了回来,将每股收购价格上调到188美元。   5月21日:LinkedIn高层和董事会委员会再度举行会晤,商讨Salesforce的最新报价。与此同时,他们也提出了一个意见,即继续与微软保持谈判进程,即使Salesforce仍有意收购LinkedIn。   6月1日:LinkedIn与微软律师草拟了更多的并购文件,包括合同终止费用等。当天稍晚时候,霍夫曼“通知公司,宣称鉴于LinkedIn与微软交易可能会存在自动将其所持LinkedIn公司的B类普通股票转化为A类普通股票的潜在风险,因此他不准备支持与微软的并购协议。”   6月5日:Salesforce再度“杀回”,重新提出收购报价,上调到每股200美元,但仍以现金加股权的方式进行支付。   6月6日:LinkedIn董事会委员会提出建议,称其领导层未回复Salesforce,但鼓励微软将收购竞价上调到每股200美元,或接近200美元。当天,Qatalyst Partners与摩根士丹利等银行磋商,探讨每股200美元的收购条件。   6月7日至8日:韦纳和霍夫曼分别与纳德拉进行了交谈,声称每股182美元的竞购价格确实太少了,他们希望微软能够将收购价格上调到每股200美元,且仍以现金进行交易。纳德拉当场表示可以考虑,但需要研究“成本与价格之间的协同效应”。微软高管与LinkedIn高管进行了电话交流,探讨了前述的“成本协同效益”。   6月9日:纳德拉与韦纳举行会晤,探讨了成本协同效益。韦纳重申“每股182美元的收购价格不足以支撑这一交易”。   6月10日:微软将收购价格上调到每股190美元。   当天稍晚时候,LinkedIn董事会授权韦纳与微软重新谈判,并寻求微软再上调报价,声称每股196美元将是最好的条件。   6月11日:当天上午较早时候,LinkedIn与微软律师和顾问重新起草了并购协议,将合同终止费用定为7亿美元。当天上午稍晚时候,纳德拉告诉韦纳称,微软公司董事会已经批准了每股196美元的收购价格,但这将是最高上限,并希望在当天稍晚时候最终签署协议。   就在6月11日当天,LinkedIn董事会召开会议,一致同意LinkedIn与微软的合并交易。(金全) APP开发
IBM将首次在荷兰裁员
2016-07-06
IBM将首次在荷兰裁员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7-06 08:31:30 来源:腾讯科技 我要评论 IBM在电子邮件中解释称,“过去,IBM已经成功地执行了自愿离职计划。这次,我们需要调整的部分数量还很多。”      BI中文站 7月6日报道   IBM周一向其荷兰分公司的员工宣称,将裁减该分公司的部分员工。IBM还在致员工的电子邮件中声称,这也将是IBM首次在荷兰裁员。   此次,IBM主要是通过自动离职计划来裁减员工。 APP研发   IBM的这份内部邮件还解释称,此次裁员的消息已经披露给媒体。与此同时,IBM还宣称,该公司需要员工转型,要裁减一些年老的“冗余”岗位,并把这些岗位转向新业务领域。 APP开发   IBM在电子邮件中解释称,“过去,IBM已经成功地执行了自愿离职计划。这次,我们需要调整的部分数量还很多。”   对IBM而言,此番裁员并非首次,尽管这些裁员首次发生了IBM荷兰公司。IBM公司饱受困境的业务部门,例如全球技术服务部门,萎缩速度要大大快于其蓬勃发展的业务部门,例如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又名沃森)以及数字广告机构等,这些部门目前发展非常迅猛。 APP开发   在IBM的电子邮件声明中,有一句发人深省。那就是——IBM承认了该公司当前的裁员方法并非暂时性的,而将成为一种新标准。 APP开发   IBM称,“面向我们的客户,我们的员工需要有新眼光、新知识和新能力,当前的一些经验是多余的。这也是我们为何将优化工作团队看作是永恒持续业务模式的重要原因。”   IBM表示,该公司去年裁减员工数量与招聘员工数量大致相同。IBM首席执行官罗睿兰表示,该公司去年增加了7名员工,大约也裁减了这一数量的员工。   不过,IBM并没有披露每次裁员的具体数量,也没有披露此次将在荷兰公司裁员多少员工,更没有披露公司的其它裁员计划。但是,IBM却谈论了裁员对该公司的财务影响情况。 APP开发   IBM公司发言人表示,“荷兰公司裁员的消息是我们在第一财季财报中披露的公司变化相关的消息之一。我们的确说过,正在将公司带向云计算的新时代。为此,IBM目前仍有2.5万多个空缺岗位,其中多数岗位就是针对这些重要的技术性岗位。如果IBM实现了这一目标,那我们预计今年底的员工数量将与去年底持平,或超过去年底的数量。”(金全) APP开发
甲骨文要放弃Java? 云服务变成了新宠
2016-07-05
甲骨文作为商人的本性被人们编成了许多笑话,比如在“12个Java开发者的噩梦”评选中获得第四名的笑话是“你热爱开源运动、热爱分享,但你在甲骨文工作。”   网易科技讯 7月2日消息,你可能听说过类似的消息了,甲骨文公司不声不响地撤掉了一项社区技术的资金和开发人员支持,而许多消费者和企业合作伙伴已经在这项技术上投入了大把的时间并编写了大量的代码。究其原因也简单的很:这技术,不挣钱啊!   甲骨文干这事儿也不是第一次了,对于那些被甲骨文收购的开源项目,这样的结局似乎成了一种宿命。从OpenSolaris到OpenOffice.org,都是这样的命运。这回轮到了Java头上,更准确的说,是Java企业版(Java Enterprise Edition,Java EE)。OpenSolaris和OpenOffice.org两个名字大概很多人都没听说过,但Java EE可是每个人都接触过的,作为一种服务器端技术,Java EE在全世界驱动着数以百万的网站和企业应用。甚至在许多不是基于Java的应用中,Java EE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甲骨文的律师已经就安卓系统Davlik编程语言的Java接口问题在法庭上和谷歌打了好几个月的官司了。这期间,甲骨文的Java开发进度明显减慢了,Java EE更是完全处于停滞状态。这完全停止开发进度让依赖Java平台的企业和Java社区里的许多用户都深感不安,要知道,这些人中有许多就是甲骨文最大的几个客户。   一些曾在甲骨文参与Java EE开发的员工曾在Java社区上透露,他们已经被分配到了别的部门。一些Java EE开发者们想要自立门户建设Java平台的言论也不是一两天了,他们想要自己实现java平台,摆脱对甲骨文手中这个20年历史的软件平台的依赖。尽管如此,尽管公司内负责管理Java标准的成员明确要求甲骨文就Java EE的未来做出规划,甲骨文仍然是一言不发。   Java社区独立选举的社区进程执行委员会成员Geir Magnusson就表示:“甲骨文在玩火。说来也是讽刺,现在竟然有一家公司让我们怀念起Sun来。”(译注:Sun是最初开发Java EE的公司,后来在2009年被甲骨文收购。)Magnusson觉得去猜测甲骨文的动机根本不可能,因为管理层的决策方式非常不透明。但如果非要从那些与甲骨文内部Java开发团队走得近的人透露的消息猜一下的话,可能甲骨文是要放弃Java了,毕竟它也不是第一次做这种事了。况且在公司正在法庭上和谷歌打官司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减少对Java EE开发的资金和人力支持了。   甲骨文对此事出奇的沉默,这让许多Java社区的成员担心甲骨文是不是不只要放弃Java EE,而是要扔掉整个Java平台。一个自称“Java EE守护者”的组织正在试着通过公共关系和联名请愿的方式给甲骨文施压,让它要么重启Java EE的开发,要么就让Java EE免费开放。但让甲骨文放弃Java这一大知识产权希望实在是渺茫,特别是现在谷歌在法庭上打赢了官司,甲骨文还准备再次上诉。   曾经在甲骨文从事Java宣传工作的Reza Rahman担任“Java EE守护者”的发言人,他说道:“我们目前从甲骨文听到的唯一消息是来自Java EE规范制定团队的,他们说目前无法继续进行自己的工作。然而他们并没有说他们现在正在干什么,或者在开发什么。”   Rahman相信甲骨文对Java不管不问会对全球IT业产生巨大冲击,无论长期还是短期都是这样。他解释道:“Java和Java EE是普适的技术,全球IT业的许多内容都基于它。整个Java生态系统是在过去的20年间逐渐形成的,它的开放标准受到了多家供应商的支持。可以说许多人的生计就依赖于Java了。”如果没有继续的资金支持和发展,整个Java生态系统的每个部件都会逐渐变得落后,全球IT行业也会随之减慢发展的脚步,直至找到合适的Java替代品。   当人们联系到甲骨文Java开发团队成员以及甲骨文客户,想要他们提供相关信息的时候,都受到了拒绝。他们大多害怕甲骨文会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甲骨文的媒体部门也对Java的相关话题三缄其口,邮件和电话一概不回。   甲骨文作为商人的本性被人们编成了许多笑话,比如在“12个Java开发者的噩梦”评选中获得第四名的笑话是“你热爱开源运动、热爱分享,但你在甲骨文工作。”   封锁   人们希望甲骨文能够改变颁发Java使用许可的方式,但都遭到了拒绝。最近的一次尝试来自Java社区进程组织(Java Community Process,JCP),也在今年被甲骨文的律师们否决了。公司的法律团队表明,在当下谷歌的诉讼还没有结束的状态下,甲骨文是不会对许可方式作出改变的。   与此同时,JCP为监督Java标准变化所做的努力也逐渐被甲骨文的OpenJDK开发人员破坏掉了。OpenJDK的开发人员在没有联系JCP的情况下直接给Java平台添加了新的功能。JCP和非甲骨文员工的OpenJDK社区成员都对这种行为感到担忧,如果将来JCP被甲骨文架空,那就不好玩了。来自JCP的Milinkovich表示,随着OpenJDK的开发成果越来越多,同样是开源项目的一部分,JCP作为Java行业的领军组织之一,其地位也受到了威胁。但Milinkovich也说道他目前还不担心这一点:“作为开源社区的组织者之一,我相信开源的力量。我们需要澄清OpenJDK社区的角色,以及他们会给开源社区带来怎样的贡献。当然,对Java标准的影响也要说清楚才行。”   与此相比,Java EE可能取消的议论显得更加激烈。自打甲骨文刚开始减少对Java EE的开源版本,GlassFish,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人们的不满就不绝于耳。即便没有了商业支持,Open Glassfish仍然会在甲骨文员工的主导下进行开发,并与2013年6月12日和Java EE 7一同发布。在随后的一年里,Java EE有进步的,在2014年,JCP处理的关于Java标准的请求大多是关于Java EE的。而在同年的JavaOne峰会上,甲骨文和JCP更是共同宣布了Java EE 8的开发。他们设立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在2016年9月份完成标准制定。   云服务变成了新宠   在2015年,甲骨文加快了将工作重心转到云服务销售上的速度,Java开发部门的预算再次受到削减,特别是Java EE和GlassFish团队,削减更是严重。与此同时,甲骨文宣称Java EE 8的标准制定工作要推迟到2017年上半年才能完成。   在2015年八月份,Java EE团队正在紧张地处理一项涉及多个开发项目的问题时,却突然被公司叫停。甲骨文总裁发现数据库等中间件产品的销售额在2016年第二季度出现了下降后,决定关闭Java EE的大部分开发进程。这一举动吹响了在甲骨文董事们的领导下,全公司转向以云服务为中心的号角。甲骨文前高级副总裁Cameron Purdy因为主张重新给Java EE团队注资而被公司董事会革职。   甲骨文的预算削减给那些密切注视Java项目,特别是Java EE的人带来了很大影响。Java团队解决的问题数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而提交到各个项目的代码数量也比以前少的多了。原定于2016年第一季度推出的Java Server Faces新标准也没有了消息,具体推迟到什么时候推出也没有信。   在4月份,JCP执行委员会终于正式讨论了Java EE开发停滞的问题。代表伦敦Java社区的Martijn Verburg表示Java EE的进程在11月份就有停滞的迹象。他说:“现在看来,甲骨文旗下的Java EE JSR开发已经基本停滞,或者是完全停止了。一些甲骨文内领导相关标准开发的人已经公开承认自己已经被公司分派到其它项目上去,没有时间开发JSR了。”   开源运动的好机会   甲骨文对此举没有做任何解释,这无疑给Java社区和生态系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Verburg表示:“一些主张独立的人已经开始讨论重拾Java EE开发,以及考虑更换Java EE领导权的问题。”没有了甲骨文的表态,各个公司只能根据自己的现有框架去应对客户们的新需求,这无疑会让Java社区变得更加分散。   Verburg声明:“我们需要甲骨文的官方消息!”如果甲骨文对JCP关于Java EE的请求不管不问,就表明他们根本不重视JCP。   截至目前,甲骨文仍然没有发布任何公开声明。大部分社区成员依然很失望。即便是一些金融服务公司的JCP代表都对此表示担忧。Java EE守护者团队建设了一个抗议网站并组织了一次请愿活动。在最近的JCP执行委员会会议上,Verburg更是感叹道:“甲骨文对此不管不问,显然是对Java生态系统没兴趣了。”他同时表示自己的公司不会再依赖于Java EE,因为未来甲骨文随时可能叫停Java EE的开发。多么讽刺啊,JCP委员会成员公开表示他们不能再依赖于Java EE了。   Milinkovich 坦言甲骨文终究还是那个甲骨文,他评论道:“甲骨文的一大特点就是作出决定后坚决执行,有人说这是优点,也有人说这是缺点。因为甲骨文公司庞大,这些决定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生效。我觉得甲骨文在推动JavaOne开发的同时应该给java EE制定好路线图,不然就太说不过去了。”   残局   我们有很多理由相信甲骨文不会让Java EE彻底消失,其中一个就是他们自家的许多产品也依赖于Java EE。尽管Java EE对甲骨文来说不如Java SE有战略意义,但它仍然直接或间接地位甲骨文70%的软件授权和支持收入做出了贡献。   来自Java EE守护者组织的Rahman 表示他希望甲骨文能够对舆论压力做出反应。他说守护者组织的活动才开展了几个星期,现在就说甲骨文永远不会有反应还为时尚早。如果甲骨文现在回心转意的话,事情还没有发展到无可救药的地步。其他人则不认为甲骨文会做出积极回应,Magnusson 表示甲骨文不是一个习惯被别人推来推去的公司。   当然,甲骨文王完全可以砍掉Java EE而且不让任何其他人接手。这种动作的影响远远不止于企业用户,而是会动摇甲骨文对Java整体的信心,要知道Java现在可是物联网的最佳选择。   Rahman说道,甲骨文摆脱java的最好办法就是把Java平台整个捐给Eclipse Foundation, Apache, ECMA, 或者W3C这样的组织。这样一来希望继续使用Java的用户和企业还可以接着开发。但连他自己都怀疑甲骨文决定放弃java EE之后还会这么好心的把它捐掉?   Java启示录   如果甲骨文真的决定走“毁灭一切”的路,被来就落后的安全补丁开发就会完全停止。数千计使用Java EE的服务器和云服务都会受到威胁,他们最终不得不替换掉植入的Java EE组件,或许那些抛弃甲骨文JCP的公司会出资开发一个新的开源项目来替代Java。许多公司已经在考虑这种情况,作为最后一根稻草,其它厂商已经开始讨论开发一套独立的Java API的方案。如果事情真的走到这一步,JCP也会加入他们。   鉴于这些原因,甲骨文更有可能选择让Java社区进程委员会的成员来领导Java EE的开发,而自己则保留Java SE的领导权。因为Java EE依赖于Java SE核心,这样一来甲骨文依然保有对Java平台的控制权。即便IBM或Red Hat接管了Java EE标准制定,也不能威胁到甲骨文的地位。   同时Rahman相信继续开发Java EE会给甲骨文带来更多利润。他认为能否成功的管理Java是决定甲骨文在云服务中取得开发者、顾客以及行业信任的关键。作为成功推广Java的公司,如果能亲手把Java带入云服务,将会是战略性的胜利。但话说回来,想要甲骨文为了商誉继续开发java EE恐怕比较困难。特别是现在公司正和谷歌在法庭上战的不可开交,此时动摇对Java这一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不是在打自己的脸吗?请愿活动估计也会收效甚微,前Sun公司首席开源官(chief open source officer)直截了当地说道:“一场不能威胁甲骨文营利的请愿活动是没有效果的。”   考虑到现在甲骨文的利润额继续上升,而公司的两名联合首席执行官目前是科技行业薪资最高的两名高管,想要赢得他们的注意力相当困难。在这一切有所改变之前,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就是Java EE会一直站在悬崖边上。 上海三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App推广,拥有丰富的手机App推广案例和优质的手机软件推广渠道,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专业的App推广方案和满意的效果营销服务。 http:// /
APP制作 冲破发展壁垒 胖胖生活APP分享有道
2016-07-03
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O2O同城生活服务类型APP行业出现井喷式发展,以58同城、百姓网、转角街坊、胖胖生活等为代表的一大批APP以更细分化、人性化的服务特点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成为公众手机中的“常客”。然而,火热的市场背后却仍然存在着不易攻克的发展壁垒。 ·用户来了又走,流量与价值不成正比 58同城、百姓网手机客户端,同属同城生活类平台的资深“大佬”,服务遍布近数百个城市,可以说,在APP还没有盛行起来的时候,中国就有很多网友通过58同城或百姓网完成租房、找工作、买卖二手货等行为。大量的用户为平台带来了大量的流量,然而这些流量是基于在用户有需求的时候,来了,无需求的时候,用户甚至想把它们卸载了。我们把这些流量称为“被动”流量,而这种“被动”决定了用户黏性存在着一定局限,注定了流量与价值不成正比。 ·简单的商家集合 几乎所有的同城生活类APP都会面对这个问题,集结商户。转角街坊致力于帮助用户一键定位小区周边便利店,并在一定范围内提供送货上门服务;绿蚂蚁快递则集结了上百家快递公司,为用户提供更快捷的查询快递、找寻快递的解决方案。但是,如果把平台变成简单的商家集合,也必将会陷入“被动流量”的死循环。 ·难以消失的商家与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距离 这样说下来,所谓的同城生活APP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如何消除商家与消费者最后一公里距离的闭合问题,如何在“闲时”也同样拥有用户黏度的问题。 胖胖生活APP,新型同城生活服务APP,之所以强调“新型”,是因为胖胖生活APP创意性地提出了“分享经济”,恰好解决了那最后一公里距离的闭合问题,胖胖生活APP用“分享+经济”的模式来“绑定”了用户。 分享”直链用户与商家   分享是人们在互联网时代经常做出的一种行为,人们习惯于在互联网平台上分享各种心情、经历等,很多APP也具有此项功能,用于用户分享心得,分享体验过程,而后借用户的参与感,以积累积分等方式来提高用户的黏性,分享如今已经成为很多APP交流的基础。那么,当胖胖生活APP将分享与利益产生联系,让分享的结果更加充满诱惑,那么,用户也势必会更加乐意帮助平台或商家通过分享行为达到营销目的,甚至,平台或商家可以规定分享内容,定位分享方向,就如同商家直接对话用户一样,让分享行为更有意义,更具价值。 经济”锁定用户黏度   分享型经济是现今互联网时代的新趋势,用户购物习惯呈现互动性和分享性特点,胖胖生活APP抓住这一契机,以积累积分和鼓励分享的方式提高用户黏性。   这意味着,当消费和分享成为一种商业行为,用利益形成的链条也必将更加稳固、坚定,用户的黏度问题不强的问题也便因此消弥于无形。也就是说,让用户在不需要与胖胖生活APP平台上的商户产生传统性质的商业行为时,依然有欲望在胖胖生活APP上活动,这种诱惑就来源于分享所产生的“经济效应”。
12 3